阅读量:1280分享量:0
——双丰局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李敬泽 郭盛起 吕谡 宋超
伊春林区的林业发展大致经过这样一个历程:开发建设时期的大采伐,陷入“两危”后的半采半育和如今的全面保护森林。在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原”字号木材大量外运,中期兴起了木材加工,但这些都在依靠木材来做经济。如今,特别是林改之后,林业经济才真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依靠木材而依托森林来做经济,这就是林下经济。双丰林业局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将林下经济彻底做活。
双丰局林下经济发展的好、做的活,并不是说增加值有多大,项目有多大,而贵在他们思想解放的程度和市场经济的意识。过去温州是全国有名的“穷市”,温州的发展也是穷出来的,反过来看看双丰局,上世纪80年代就被扣上了“小”、“老”、“穷”的帽子,林业底子薄,发展环境差,当地人纷纷外出找生计,多年后,他们不但赚到了钱,也带回了新的市场意识,也正是这种意识铸就了双丰今日的发展。
林改初期,在林业职工们还在观望的时候,双丰的职工就已经到山上去选林子了,因为他们怕去晚了,那些林相相对好的、成片的林子就没了。自家没钱就合伙,有亲戚在外地的就合股,但凡有点经济能力的人,谁都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这就是双丰人的意识。曙光林场的许景英在当地是一个很能折腾的人,十几年后,她依托林改终于折腾出了“大钱”。中学教师离岗,干过小买卖、收过山野菜,林场撤并后,她就招住宿生,一来二去,就赚出了两处房子,知道林改这个信儿后,还没买林子,就开始筹划自己的经济路。林改全面启动,她和亲戚朋友合伙买了30多公顷林子,东拼西凑又养起了生态猪,现在许景英家的猪场每年出栏生态猪近500头。许景英说,知道林改,我不怕别的,就怕买不上,如果有自己的一片林子,干点啥副业都赚钱,现在我每年养猪赚钱,林子长钱,奔小康还是个事?
许景英的话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双丰人的观点,他们既能吃苦,还有思路,瞅准市场就是破釜沉舟来干。在双丰发展林下经济的这几年,职工们赚的钱多是赚在了思想上,市场上缺啥,就养啥、就种啥,没事的时候,几个人在一起就研究弄啥赚钱。近几年,小笨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看到这个商机,今年春天,林改户朱兰清在自家林地一次性放养2万只雏鸡,现在陆续销售,每只鸡均价80元,朱兰清算了一笔账,今年赚上8万块肯定没问题。双丰局国有林地承包经营百花齐放,林下经营与林外经营并重,生态培育与经营收益兼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前三个季度,该局从事林下经济的305户职工创造产值400多万元。
这些林改户说起自己发展的林下经济都头头是道,但他们每个人都要说这样一句话:“林改的政策好,林业局真帮实扶,这才是我们创业致富的关键所在”。双丰局鼓励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并不是说在嘴上,他们有实在的行动,每年春天,从主管局长到部门科长都要交出一份经济答卷,答卷中针对当前市场形势、结合局情拟定出发展规划,然后给林改户、自营经济户找出项目,并逐一论证说明,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并且林业局还积极为他们想办法、找路子,落实发展资金,销售阶段,林业局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市场供求信息,将他们的效益最大化,对发展项目的林改户和自营经济户给予一条龙服务。
职工富起来,林子才能长起来。职工发展项目赚了钱,投到林子里,让林子长钱,让发展环境更好,他们再赚更多的钱,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林改4年多,双丰局的承包经营森林蓄积净增长213900立方米,林改户在荒山荒地、林间空地造林22679.76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富林兴。
从“两危”到林改的过程,双丰局实现了峰回路转,今后的发展中将会是柳暗花明。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