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1714分享量:0
广东是最早吃“螃蟹”的,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经济模式一度被全国各地学习、效仿。然而,过于沉湎曾经的辉煌,而忘却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环境的改善,使得它近年来出现了诸多不适应。 很长一段时间,广东引进的项目,表面看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但做的大多是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环节的工作。类似富士康之类的代工企业,长期依靠低廉的劳动力生存,已跟不上新经济形势的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释放的能量,越来越接近极限。
近日,第八届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论坛暨工作座谈会在广州举行,“两化融合•创新广东”是这次论坛的主题,出席的企业有广东联通、恩柏科软件、金蝶等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软硬件产品供应商。信息化在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再次引发了学者、专家们的激励讨论。
信息化是推进制造业的必由之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龚国平副厅长告诉记者,必须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带动制造业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广东才能实现由“制造大省”到“创造大省”的转变。
广东制造业大而不强,是近年来业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的制造业规模较小,以中小企业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机械化的普及,这类企业对信息化有着强烈的需求。甚至,广东制造业能否顺利升级,关键就看信息化推行是否到位。
以佛山维尚家具为例,就是信息化让它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它果断改变商业模式,从“家具制造”向“家具服务”转型,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凭此,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销售业绩翻番。通过3D虚拟制造、虚拟纠错、虚拟装配技术和自动化智能审单等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维尚家具将日产能力提高了10倍,材料利用率和出错率大大改善,交货周期大大缩短,同时实现了零库存,有效提高了资金周转率。
但是,中小企业利润有限,难以承担高昂的信息化成本。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也指出,广东政府过去帮组很多企业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效果也很明显。不过,很多企业对政府过于依赖,离开政府的输血,很快就会死掉。这也给广东省政府出了一道难题。
信息化的普及并非易事,转型也不是说转就转,珠三角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的产业结构,在软环境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要想升级一步到位,难度不小。从产业园来看,广东觉醒较早,早在2001年,东莞就开始建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后来又孵化虎门港项目、东部生态园区,但效果都难说满意。“烧钱”打造出来的松山湖产业园区,本该成为欣欣向荣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如今却因为人烟稀少,绿树成荫,成了当地人郊游露营的胜地。
广东的产业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信息化的支持,城市文化与环境的改善也必不可缺。特别是在对待外人务工人员上,缺乏人情味就很难吸引人才。长期依靠低廉的用工成本来维持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窄。富士康曾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的成长速度,但2009年营收(447.7亿美元)同比下滑了3.56%,这是郭台铭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迫于巨大的压力,富士康正在将重心逐渐转移至内地城市,2010年底前可将大部分产能内迁。随势而动的当然不止富士康,随着劳工短缺、人力成本上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迁出广东。
广东将较为低端的产业转移到外省,淘汰落后产能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去引进高科技产业,却不如忽视。近来,广东省出台了一些政策,着意筑巢引凤,支持总部企业在穗发展,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凡是今后落后广州的总部企业,将获得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一次性落户奖。
但转型之路注定还将曲折而漫长,在经济学家郎咸平看来,广东的制造业处在产业链的最末端,产品设计、订单处理等产生巨大利润的环节,都在出口国实现,盲目的“产业升级”无意缓解制造业危机。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