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1808分享量:0
据《时代周报》
“在东南亚来说,缅甸的自然资源最多最丰富,这是公认的。独立初期,全世界都看好缅甸,认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缅甸经济有良好的前景。但奈温上台以后,却‘捧着金饭碗去要饭’。”暨南大学退休教授、国内知名缅甸问题研究学者林锡星接受记者采访时深表叹息。
上天的赠与并没有带来太多的福祉,相反毒品、战乱、犯罪和军阀总是和这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缅甸的历史也充满着外族入侵的悲惨记忆—印度人、蒙古人、泰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日本人先后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
回顾缅甸历史,尤其是现代史时,“富资源的穷国”,这个在当今世界屡见不鲜的怪现象,又有着一番独特的诠释。
“米库”的悲剧
稻米是缅甸人民最重要的主食,也是主要的出口商品。在这个温暖湿润的国家,可以种植的大米种类高达52种,可谓世界级的“米库”。在国际粮价节节攀高的今天,稻米的产量无疑对缅甸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特强气旋风暴纳尔吉斯夺走十余万缅甸人民的生命,也摧毁了缅甸的大米最重要的产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于是,世界粮食组织不得不从各处抽调飞机,在大片稻田的残址上向灾民发放大米。
实际上,飓风并不完全是一场天灾,某种程度上,这里也有许多人祸的因素。
位于缅甸西南角的伊洛瓦底三角洲如东方的威尼斯,阡陌交错的河流之间是稻田的海洋。
而19世纪中叶之前,这里是不宜居住的沼泽地,但英国人发现它是个理想的稻米产地。他们修建了堤坝,抽干了积水。在英国统治的岁月里,数百万人蜂拥而至,用自己的辛劳换取地上的丰收。在风暴来临前,约有630万人生活在这片稻米之乡里。围海造田的结果就是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沼泽和湖泊逐渐消失。成片开阔的水稻田在印度洋巨型热带风暴面前几乎毫无抵抗力。
一场热带风暴,在一个地区就造成了10多万人死亡,这事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多少有些不合理。但是事实上,如果看到那些现在已经变得严重淤积的,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沟渠和水道,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科学和有效管理的缺失在这场世纪悲剧中占有多大的位置。
林海渐成往事
除了稻米,木材是缅甸的另一大出口资源。
事实上,木材走私正在取代毒品走私成为缅甸被外界关注的新热点。
在目前的市场上,柚木和黄花梨木(红木的一种)制成的地板和木质家具,价格极为高昂。 由于欧美国家及众多东南亚国家都实行限伐政策,再加上运输费用昂贵、人工成本偏高等原因,相关木材的价格动辄数千元甚至数万元每立方米。
林锡星回忆,缅甸开放的初期,中国和泰国一些不法商人都把公路修到缅甸的森林里,走私这些木材,一车木材,就是一根金条。
目前,森林砍伐对缅甸克钦邦和掸邦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生态造成严重伤害,曾经茂密的原始森林慢慢消失。中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已经采取多种措施,打击边境木材走私。但是边境的缅甸“军阀”们,如“山兵”(克钦独立军)、克钦新民主军、佤邦联军和果敢同盟军等,依然在勾结不法商人砍伐树木。
滴血的宝石
缅甸不但是中国人熟悉的翡翠的产地,也是红宝石、绿宝石等上乘宝石的故乡。学名刚玉的红宝石,缅甸的产量占了世界产量的九成,质量也是最好的。
被称为“宝石之谷”的小城抹谷位于中缅边境450公里处。这个出产名贵品种“鸽血红”的地方,时常成为各种探险小说的背景地。世界上最大的红宝石“那瓦大红宝石”就出自这里。
自30多年前缅甸把宝石矿收归国有后,政府控制的宝石矿场,一向是游客的禁地。在抹谷,如果没有政府颁发的特别通行证,就会受到逮捕。
根据外媒报道,除了屡发的矿难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伤外,大量在矿区的年轻人又因为沉迷毒品(毒品有助于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工作),而大量死于艾滋病。
抹谷的“鸽血红”如其名一般,让人联想到南非的“血钻”。
据官方统计,矿产和宝石是缅甸第三大出口商品。但实际上这一行业有90%的业务潜藏在“影子经济”里。西方外交人士说,政府的管理不善以及美国对缅甸实施经济制裁,使得缅甸地下经济的规模膨胀到合法经济的5倍之多。
2008年,美国政府宣布禁止从缅甸进口宝石和玉石,欧盟也颁布了相应的禁令。但是这依然没有改变美国是实际上最大的红宝石消费国这一现状。宝石商人们让缅甸红宝石前往泰国“洗白”,然后进入欧美市场。于是讽刺性的现实就是,美国因为要打击缅甸军政府而禁止红宝石贸易,而欧美消费者又让他们的钞票成为缅甸政府的重要财源。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