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发展林产纪实
0收藏0评论
2003-10-27 07:00:00
阅读量:1752分享量:0
永丰县大力兴办深加工、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林业企业,不仅让国家、群众多获利、快获利,还激发了广大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他们的做法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林产工业的兴办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1年以来,县里通过招商引资,激励本地能人,兴办起生产中密度纤维板的绿盛木业公司、生产竹胶板的安丰竹业公司、生产松香的联惠化工公司、生产茶油的绿海油脂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不论是规模还是产品质量均走在全省同行的前列。林产工业的兴办一年可为林农提供1000多万元的收入。
———投资近500万元的安丰公司,2001年9月投产后,每年消耗原竹近50万根,两年来上交各种税费200多万元。这家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企业,500多万元的产值直接由农民加工半成品生产出来,经加工后一根毛竹产值是原竹的4至5倍,林业规费全部由公司负担。
———以林区“三剩物”为原材料的绿盛木业公司,自去年兴办以来,从农民手中收购“三剩物”平均每立方米比过去多40元,农民每立方米木材比以往多收入90元左右。该公司年消耗木材7.2万立方米,这样一来,全县农民年增收600万元。
———绿海油脂公司创办后,将农民的茶枯饼收购上来提炼精制茶油,每年消耗茶枯饼1万多吨,按每公斤0.2元计算,农民一年可获利200多万元。
仅这几家林产工业企业,每年向县里上交各种税费600多万元,国家、企业、农民三方获利,为全县林业快速高效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改变了过去那种不利的局面。
林产工业的兴办促进了林业结构调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兴办起来的林产工业,有力地促进全县加速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林种、树种结构。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该县先选择一些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试点,结合中幼林抚育,大力补植阔叶树,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现有针叶林改造成针阔混交的复层林,明确规定新造林不再造单一树种的纯林。
为实施科技兴林战略,近两年来,该县优先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优势产业,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转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关闭单片厂、竹制品厂、香粉厂、纤维板厂、造纸厂等耗材多、产品档次低的林产企业。远离县城70多公里的中村乡毛竹资源丰富,拥有6万亩毛竹林,该乡以前先后办起10多家小型造纸厂,不但资源浪费大,还造成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县里兴办起安丰公司后,该乡关闭了那些小型的造纸厂,将毛竹卖给安丰公司,提高了毛竹的附加值。绿盛木业公司,除杉木外,其他所有木材都可利用。
这样一来,浪费森林资源的现象得以遏制,乡镇纷纷自觉进行封山育林,改造针叶林,广造阔叶林等多种树种,一改过去“针叶为主、阔叶点缀”的老做法,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奠定了基础。
林产工业的兴办激发了造林积极性
随着林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兴办,林业附加值得以提升,林农的收入稳步提高,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再次激发了出来。涌现出国家、集体、农民、干部、外商一齐上山造林的浪潮。
为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造林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谁造林谁获利,采取公司加基地等模式,达到“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的效果。偏远的上溪乡红岭村,当年为谋生计,村民们在山坡开垦荒地种粮,但还是不够口粮吃。去年县里开始实行退耕还林后,村里把500多亩耕地全部腾出来,种上见效快的四季杨。退耕还林后,村民们就有时间搞养殖、外出务工,再也不用一年到头守着几丘薄田。
藤田镇农民杨先忠是第一届农函大毕业的学员,他承包聂家山村428亩旱地,投入18万多元,进行退耕还林,栽种上红花木莲、银木樟等15种绿化苗木。杨先忠告诉我们,三年后亩收入不会少于2000元。全县涌现出杨先忠这样的大户500多户,承担着80%的退耕还林任务。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6.55万亩,名列全市第一。今年市里下达给县里的任务是9万亩,林业部门要求各乡镇农民自愿上报还林亩数,结果一统计,达到12万多亩。(转自大江网)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