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1924分享量:0
一、中国林业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已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林业工作,始终关注林业发展,不断加强林业建设,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增长到现在的18.21%;国家对林业投入大幅增加,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迅猛发展,林产品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林业法律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林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林业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
(一)中国已成为林产品生产大国。随着森林资源的广度开发和深度利用,中国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木浆造纸、木制家具、木地板等传统加工业水平不断提高,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竹产业、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种苗花卉和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高薪技术产业蓬勃兴起,林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林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6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产值达到420多亿元;森林公园发展到2067处,实现旅游社会综合产值800多亿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总产值约2000亿元;锯材产量达2984万m3;人造板产量达7429万m3;木质地板产量达23399万m2;松香类产品产量92万吨。从总体情况看,中国人造板、木质地板、竹材及竹制品、经济林产品、松香、家具等产品产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成为林产品生产大国。
(二)中国已成为林产品消费大国。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整个社会正在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人们的消费层次逐步提高,回归自然的情结逐步增强,天然绿色林产品越来越受青睐,林产品消费快速增长。以木材产品消费为例。据测算,2006年,中国木材产品市场总消费为33739万m3,比2005年增长3.57%。其中,工业与建筑业用材折合木材消耗量为24497万m3,农民自用材和薪柴消耗量为2993万m3。从总量上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但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中国人均木材消费量只有0.22m3,还远低于世界平均的0.65m3。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木材消费增长空间还很大。
(三)中国已成为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林产品以其物美价廉和特色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贸易额来看,2006年中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7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22.8%。其中,进口额达到19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99%;出口额达到277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33.8%。从产品进口看,主要以结构短缺性产品为主,全年原木进口3215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48%;食用水果和坚果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为132万吨和7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1.5%和12.3%。从产品出口看,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特色产品为主,全年出口原木0.43万m3,木制家具出口额达到88亿美元,占世界的10%以上;胶合板出口量达到830万立方米,除原木外的其他木质林产品出口折合木材6248万m3,比2005年增长27.52%;松香年出口量达到49万吨,占国际贸易量的60%以上;此外,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林产品还有印刷品(14亿美元)、藤草苇及制品(13亿美元)和食用水果及坚果(13亿美元),同2005年相比,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
当然,中国还不是世界林业产业强国,林业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资源支撑能力弱。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人均森林面积0.13公顷,人均蓄积量9.42立方米,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2%和15%。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能够实现多次增值的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和多效益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林业企业素质不高。中国林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偏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品牌和经销渠道。四是经济效益较低。中国林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贡献仅为1%左右,规模以上林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到全国的2%左右,亏损企业达到13.8%。
二、中国林业发展思路明确,环境良好,正在迈向世界林业产业强国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在认真研究国情、林情和借鉴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林业三大功能,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发挥林业三大效益,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新时期林业发展总体任务。特别是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全国林业产业大会上,中国政府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林业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完善了保障措施,为实现中国林业产业由大变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会明确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林业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兴林富民、增加林产品供给为根本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快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到2010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产业的资源基础进一步巩固,主导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对现代林业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
为实现以上目标和任务,大会又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六个重点领域。
(一)要在以用材林资源培育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上取得突破。要严格管好公益林,大力发展商品林。要立足当前,加快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切实解决木材供需总量不足的问题;也要着眼长远,积极发展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要按照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的要求,建设一批丰产优质高效的工业原料林基地。要积极支持建立各种各样的资源基地,特别是花卉竹藤、林产化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夯实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积极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全面提高林地产出率。
(二)要在全面提升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上取得突破。要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工艺,大力培植一批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要进一步提升人造板制造业的水平,大力发展人工速生材、小径材、"三剩物"为原料的人造板,适度发展大径材为原料的人造板,努力推进林板一体化。要全面提升林浆一体化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资本和利益为纽带,通过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产品升级,培育和发展林纸一体化的大公司、大集团,形成集制浆造纸与原料林基地建设于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三)要在提升林业机械制造业水平上取得突破。要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继续加强木材采运、木材加工、植树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消防等关键设备的研发,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要大力发展森林食品加工机械、竹材加工机械和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等设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推进技术合成和电子技术在林业机械制造业的应用,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精细加工设备,提高林业机械自动化水平。
(四)要在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上取得突破。要充分依托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旅游资源,加大对生态旅游的规划指导、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打造许许多多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大大小小的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森林之家"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
(五)要在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为主的林业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突破。要充分利用山区、沙区等边际土地和宜林地,大力发展麻疯树、黄连木、油桐、文冠果、光皮树等乡土树种,建设一批林业生物柴油示范基地,当前要特别做好与中石油、中粮集团合作的生物质能源项目。要充分利用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发展起来的灌木林资源,以及间伐材和主伐剩余物,加工成固体成型高效燃料,供直接燃烧或发电使用。要积极开发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发电技术、定向热解气化技术和液化油提炼技术,逐步形成从原料培育、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科技开发的"林能一体化"格局。同时,要抓好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的开发利用,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六)要经济林产业上取得突破。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实现经济林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品牌型的转变,下大力气调整经济林的品种结构,培育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加强经济林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产品深加工,增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要根据自然条件和形成优势产业带的需要,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林产业基地,形成一个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济林产业集群。要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共同搭建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平台,引导地方形成区域性规模生产,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引导科研和生产加工的有效联合,切实解决经济林发展中"小生产与大市场"不对称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涵盖了林业产业的区域发展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扶持政策、服务政策等各个方面,准确界定了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规定了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和淘汰什么,详细阐述了重点发展什么、在哪发展和如何保障的问题,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机制等方面有了新突破。政策要点的实施,必将在中国林业产业由大变强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与东盟林业合作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加强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的大幅提升,双方经济依存度不断增加,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互惠双赢的合作局面已经显现。中国与东盟林业发展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双方林业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与东盟林业合作势头良好。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双向投资的不断扩大,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在林业领域的合作,也从单一的木材贸易逐步转向森林资源综合开发、木材加工、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及林业科技交流等林业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从林产品贸易额看,中国与东盟各国林产品贸易额稳步增长,并呈现出进口额大、逆差明显的特点。2006年,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主要木制品(原木、锯材、纤维板、胶合板、刨花板、家具、纸浆和薄板)贸易总额为28.68亿美元,进口为21.25亿美元,出口为7.43亿美元。从贸易产品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木制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原木、锯材、人造板和纸浆等产品,在进口中居前三位的是纸浆、锯材、原木,在出口中金额居前三位的是纸浆、纤维板和胶合板。与此同时,东盟的榴莲、山竹、红毛丹等热带水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居民的餐桌上,中国生产的苹果、梨、柑橘等温带水果也更加便宜地进入东盟市场,双方特色经济林产品贸易不断攀升。
(二)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中国与东盟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东盟国家大部分地处热带,热量充沛,降水量大,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发展林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资料介绍,老挝森林面积110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8%,木材蓄积量16亿立方米;缅甸森林面积38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树种250种,植物种类多达8500种,柚木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柬埔寨森林面积10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0%;印尼、越南、泰国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加强合作的基础,中国拥有林业采伐运输技术、加工设备、专业人员等方面的优势,林产品市场需求巨大。同时,中国林业产业发展存在资源支撑能力弱、产业不合理、企业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也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与东盟加强林业合作的建议。中国与东盟共同拥有18亿人口,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广阔,合作潜力巨大。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我们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林业合作领域,充实林业合作内涵,提高林业合作水平,有利于双方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双方共同繁荣。为此,我愿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扩大林产品贸易规模。双方应创造更加便利的贸易条件,积极推动双边贸易发展。要在巩固传统林品贸易的基础上,努力扩大高附加值林产品和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加工设备的贸易。虽然,中国在与东盟林产品贸易中处于逆差,但中国愿意继续向东盟国家开放林产品市场,继续扩大自东盟国家的林产品进口。同时,也希望东盟各国能够优化林产品贸易条件,继续扩大向中国出口林产品,继续扩大中国林产品进口。
第二,进一步完善林业投资合作条件。中国与东盟双方政府应不断完善林业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尽快建立中国与东盟林业投资与贸易合作信息发布制度,使双方企业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投资贸易环境,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林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推进投资便利化进程。应积极完善双方企业在投资保障体系,切实保护投资企业利益和投资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强投资人的信心和长期投资的意愿。应全面规划双方林业投资与贸易合作,确定双方林业投资合作重点领域与项目,建立合作项目储备制度,引导企业有效投资。
第三,进一步扩大林业投资合作领域。中国和东盟各国企业应积极利用在林业产业结构、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性,积极加强林木种植与培育业、木材采运业、林产品加工业、森林开发能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并辅之以森林更新、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合作。中国积极支持中国林业企业赴东盟国家投资兴业,鼓励企业在东盟国家建立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大型林产品加工贸易区。同时,欢迎东盟各国来华投资林业,积极参与中国林业建设。(国家林业局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 孙建)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