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1397分享量:0
在海西建设的浪潮中,传颂着一个“无木生材”的奇迹。
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人多地少、林木资源匮乏的莆田市,如今从美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进口的原木,一批批在该市秀屿港口上岸。同时,来自省内外的一批批木材加工企业在新建的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落户。连续3届的“中国(莆田)木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数千名国内外木材商云集这里。2007年莆田市被授予“中国木材之城”,还开通了中国国际木业交易网,成为国内外木材商关注的焦点。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昔日缺木的莆田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出口基地。
“无木”何以“生材”?莆田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许多可资借鉴的启示。
发展理念的驱使。处于沿海“经济低洼地块”的压力,莆田勇敢面对,上下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抬升莆田经济板块的位置,才能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他们“高举发展的旗”,提出“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奋斗目标。在调查研究制定产业规划时,他们敏锐地发现可集约利用的木业资源,于是抓住发展木材产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极好机遇,确定把木材加工贸易产业作为十大产业集群之一重点培育,形成了“无木生材”的科学决策。
优势资源的整合。莆田虽非林区,却潜藏着许多发展木业的优势资源。交通部规划的四大国际中转深水港之一的湄洲湾天然良港,是木材进出口的优势资源;福厦铁路、向莆铁路和莆秀疏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形成我国东南沿海交通枢纽,是木材集散的优势资源;临近港口的成片待废转的盐田地,是建设木材加工贸易基地的优势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从事木材行业的16万莆籍商人,是经营木材的人才、资本、管理经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资源。莆田市通过产业政策导向、民资回归工程和配套设施、项目起步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把这些潜在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集约利用,从而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潜能和效益,体现了“无木生材”的科学运作。
关键项目的带动。2004年9月,秀屿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应运而生,成为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唯一海港进口木材检疫口岸,年设计检疫除害能力300万立方米。紧接着,与之配套的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随之建立。总体规划2万亩,一期开发5600亩。莆田市成功地以这两个关键项目作为重要抓手,搭建了大平台,带动了大产业,促进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这里的集聚。木材除害处理区正在成批处理进口木材。木材加工示范区,吸引着大批莆籍木材企业家从全国各地争相回归投资置业。截至9月底,累计签约项目98个,总投资79.6亿元,其中已落地企业23家,总投资49.8亿元。“十一五”末期,这里的木业产值将达200亿元。这是科学发展中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所带来的显著效应。
机制转型的合力。“无木生材”,关键在人。运作中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同时,致力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运行机制,凝聚人才、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建立了有27个部门进驻的市行政服务中心,389项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进行集中、统一、限时办理。区内企业“不出加工区、能办所有事”。制定了项目跟进、项目考评和领导挂钩责任制和督查制度,及时为投资者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实行多元化招商,领导干部亲临一线,北上南下,奔走国内外。通过有效运作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合力作用。
莆田市演绎的“无木生材”,从“生才”到“生材”再到“生财”的发展轨迹,是个出思路、凝合力,抓项目、聚资源,求实效、增后劲的过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不单木材产业如此,整个经济工作都呈现着这种态势。莆田市经济发展全面提速,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总量位次正在前移。与此同时,干部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的要求。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