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居
放心买 健康住
 其他杂文 资讯详情
人大附停课半天只为这部纪录
2017-05-31 15:55:37 阅读 1894次 分享 0次
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

开车必须要有驾照,

做老师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但是,为人父母不用拿证,

我们就这么直接做了,

而且要做一辈子。


第一次当爸妈,谁都没有经验,

所以往往会出现满满倾注的爱,

变成满满伤害的结果,

而每一个“问题孩子”出现的背后,

往往有一个问题爸妈,

一个问题家庭教育的存在。


这几周,许多家长都在关注一部纪录片——《镜子》,据央视网消息,人大附中专门停课半天,组织学生与家长观看。

这部刚刚在央视教育与法制频道分三集播完的纪录片为何引起教育界的强烈讨论?


镜子

The Mirror

总导演: 卢钊凯

导演: 范永东

主人公:张钊、泽清、家明


共3集


QQ截图20170531160019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第一集




《镜子》第二集




《镜子》第三集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接下来,小编通过摘选前两集典型“问题孩子”与父母的片段,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家庭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问题孩子”代表:张钊,17岁,高三学生,辍学四个月。学习压力大,早恋。


“问题孩子”心声:“我说我学习有压力的时候,我妈就说学校几千个人,别人怎么都没事。每次我想跳楼,我爸就说,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孩子家长表现:张钊父亲在回答怎么看张钊想要跳楼的问题时说道:我不相信,我感觉他没这个胆,他是试探性地攻击你,他找到我俩的弱点了:你怕什么我就说什么。


心理学家解读:

我特别讨厌那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知不知道这句话害了多少,特别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其实他已经设定了一个概念,人生只有一条路,这在偷换概念了,你必须按照这条路走,似乎只有一个地方才是终点,是这样吗?你认为你的人生只有一条路吗?


我们做了十多年了,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孩子后面,一定是问题的家长,问题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表面上,好像孩子有各种问题,但是实际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对爱的认知的扭曲,让父母爱的能力不能表现。


“问题孩子”代表:家明,16岁,高一学生,辍学一个月。叛逆,迫切独立,网瘾少年。

“问题孩子”心声:“我平常最喜欢猫和狗之类的动物,我说过超多次我要养这些,他们从来没让我养过,而且我买过很多,他们就直接给丢了。我以前小时候买过很多东西,永远是一买回来她们就给丢了。我不知道那些东西有什么好害怕的。”


孩子家长表现:家明父亲在回答“假如还有十分钟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的问题时写道: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能够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希望他这辈子过得比我好。但他没有抵住培训老师的追问,坦露心声,好就是实现他的理想,但他的理想需要纠正、纠偏。


心理学家解读:

我觉得我可以给你一句话:死不悔改。你刚才写的理想都是你自己的理想。爱就是控制,我是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为什么偏偏控制你,因为我爱你。这是对爱的一个重要认知的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这也是一个扭曲的认识,就是我们会把人变成物化,就是类似于你是我的一个物品一样,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老公,你是我的妻子。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儿子、老公、妻子这个角色的部分变成了你是我的杯子,你是我的私人物品。我们把爱物化了,这也是一个爱的认知的扭曲。爱的能力没有出来,出来的只是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想法,满满的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问题孩子”代表:泽清,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家庭背景优越,被赋予过高期望,自卑,暴力。

“问题孩子”心声:“我妈在我身上的时间比较少,要么说她很累,要么就说她工作很忙,我妈的脾气比较暴躁,创造一些家暴的行为啊,不管是什么事情,讲到最后,一定说她自己是对的。”


孩子家长表现:泽清父亲坐在去训练营的火车上望着窗外:我认为我不需要改变,我这次去上课,也只是因为学校要求,家长要一起陪同上课。因为我认为,这个家庭要改变,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需要改变太多。


心理学家解读:

从泽清这个家庭,背后的整个家族来看的话,都是在社会上做出过相当成就的,所以这个家族可能有一个价值观就是:通过他们的成就,他们在社会上的成功,来体现自我的价值感。到孩子这里来说的话,他也深深地认同了这一部分,所以他也希望能在某一领域做出成就,但是从现实层面讲的话,他力量又不足够,简单来说,他的内在是很自卑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很糟糕的时候,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痛苦的。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离婚率增加,青春期逆反的孩子也在增多,其实这是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来,每一个家庭都在承载着获取物质的压力,似乎我们都像连轴转的机器和齿轮一样,必须奔跑在获取金钱的道路上,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成果的同时,我们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2016年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图文 视频均来源:网络


文章打赏

请长按二维码,根据您的个人意愿进行打赏~

发表评论

发布

用户登录

放心买 健康住

其他杂文

人大附停课半天只为这部纪录
0收藏0评论
2017-05-31 15:55:37  

阅读量:1894分享量:0

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

开车必须要有驾照,

做老师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但是,为人父母不用拿证,

我们就这么直接做了,

而且要做一辈子。


第一次当爸妈,谁都没有经验,

所以往往会出现满满倾注的爱,

变成满满伤害的结果,

而每一个“问题孩子”出现的背后,

往往有一个问题爸妈,

一个问题家庭教育的存在。


这几周,许多家长都在关注一部纪录片——《镜子》,据央视网消息,人大附中专门停课半天,组织学生与家长观看。

这部刚刚在央视教育与法制频道分三集播完的纪录片为何引起教育界的强烈讨论?


镜子

The Mirror

总导演: 卢钊凯

导演: 范永东

主人公:张钊、泽清、家明


共3集


QQ截图20170531160019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第一集




《镜子》第二集




《镜子》第三集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接下来,小编通过摘选前两集典型“问题孩子”与父母的片段,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家庭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问题孩子”代表:张钊,17岁,高三学生,辍学四个月。学习压力大,早恋。


“问题孩子”心声:“我说我学习有压力的时候,我妈就说学校几千个人,别人怎么都没事。每次我想跳楼,我爸就说,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孩子家长表现:张钊父亲在回答怎么看张钊想要跳楼的问题时说道:我不相信,我感觉他没这个胆,他是试探性地攻击你,他找到我俩的弱点了:你怕什么我就说什么。


心理学家解读:

我特别讨厌那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知不知道这句话害了多少,特别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其实他已经设定了一个概念,人生只有一条路,这在偷换概念了,你必须按照这条路走,似乎只有一个地方才是终点,是这样吗?你认为你的人生只有一条路吗?


我们做了十多年了,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孩子后面,一定是问题的家长,问题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表面上,好像孩子有各种问题,但是实际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对爱的认知的扭曲,让父母爱的能力不能表现。


“问题孩子”代表:家明,16岁,高一学生,辍学一个月。叛逆,迫切独立,网瘾少年。

“问题孩子”心声:“我平常最喜欢猫和狗之类的动物,我说过超多次我要养这些,他们从来没让我养过,而且我买过很多,他们就直接给丢了。我以前小时候买过很多东西,永远是一买回来她们就给丢了。我不知道那些东西有什么好害怕的。”


孩子家长表现:家明父亲在回答“假如还有十分钟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的问题时写道: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能够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希望他这辈子过得比我好。但他没有抵住培训老师的追问,坦露心声,好就是实现他的理想,但他的理想需要纠正、纠偏。


心理学家解读:

我觉得我可以给你一句话:死不悔改。你刚才写的理想都是你自己的理想。爱就是控制,我是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为什么偏偏控制你,因为我爱你。这是对爱的一个重要认知的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这也是一个扭曲的认识,就是我们会把人变成物化,就是类似于你是我的一个物品一样,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老公,你是我的妻子。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儿子、老公、妻子这个角色的部分变成了你是我的杯子,你是我的私人物品。我们把爱物化了,这也是一个爱的认知的扭曲。爱的能力没有出来,出来的只是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想法,满满的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问题孩子”代表:泽清,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家庭背景优越,被赋予过高期望,自卑,暴力。

“问题孩子”心声:“我妈在我身上的时间比较少,要么说她很累,要么就说她工作很忙,我妈的脾气比较暴躁,创造一些家暴的行为啊,不管是什么事情,讲到最后,一定说她自己是对的。”


孩子家长表现:泽清父亲坐在去训练营的火车上望着窗外:我认为我不需要改变,我这次去上课,也只是因为学校要求,家长要一起陪同上课。因为我认为,这个家庭要改变,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需要改变太多。


心理学家解读:

从泽清这个家庭,背后的整个家族来看的话,都是在社会上做出过相当成就的,所以这个家族可能有一个价值观就是:通过他们的成就,他们在社会上的成功,来体现自我的价值感。到孩子这里来说的话,他也深深地认同了这一部分,所以他也希望能在某一领域做出成就,但是从现实层面讲的话,他力量又不足够,简单来说,他的内在是很自卑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很糟糕的时候,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痛苦的。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离婚率增加,青春期逆反的孩子也在增多,其实这是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来,每一个家庭都在承载着获取物质的压力,似乎我们都像连轴转的机器和齿轮一样,必须奔跑在获取金钱的道路上,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成果的同时,我们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2016年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图文 视频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宋健
我爱看图 推荐视频

绿家居-公开课|齐家网COO 毛新勇:口碑为王的时代到来 没有口碑不要扯互联网家装

绿家居-公开课|实创装饰董事长 孙威:把家装做到完美的关键

绿家居-公开课|我爱我家董事长 马自强:互联网家装消费升级 打造品质整装生活

绿家居-公开课| 乐豪斯董事长 周新:效率和交付 整装时代的核心

绿家居-公开课|尚层装饰董事长 林云松:专注别墅家装 只服务一个客户群体 

绿家居-公开课|东箭完整家居CEO 谢雨:协同组合打通供应链和需求链

绿家居-公开课|业之峰董事长 张钧:让天下没有装不起的房子

绿家居-公开课|土巴兔联合创始人 谢树英:依托平台实现技术赋能 打造十万“新装企” 

绿家居-公开课|PINGO国际总裁 杨耀祖:不可复制的生意不做

绿家居-公开课|奥普执行总裁 吴兴杰:设计即品牌 奥普为爱设计

0条评论

用户登录

账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