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2449分享量:0
编者按今年5月,神农架林区迎来建区40周年。作为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这个当年规划建设的华中地区最大商品木材供应基地,如今早已不闻斧锯声,而是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4张靓丽的名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对外展示生态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从砍树到护林再到生态发展,这个根本性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探访神农架林区的发展之路,对我们今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提供有益借鉴。
1970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神农架林区划定为相当县一级行政区。林区面积3253平方公里,由原房县、兴山、巴东的结合部构成。
与共和国众多的“石油城”、“煤炭城”等一样,神农架也是因资源而兴——莽莽原始森林能够提供国家急需的木材。从1956年起,人们走进沉寂千年的大山,勘探、修路、伐树。到1982年,累计300余万立方米商品木材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然而,困境很快到来。到1982年,神农架森林覆盖率由85%急剧降至64%,不仅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更危及到各种珍稀生物的生存与繁衍。有国外媒体惊呼:要不了多久,这片中纬度地区仅存的原始森林将从地球上消失。
一些国内外科学家和有识之士给国家领导人写信,呼吁“拯救神农架”。
一直埋头伐木的神农架人这时开始认识到,木材资源只是眼前这片森林最微不足道的价值,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才是其巨大生态价值所在。
1982年,神农架划出105.7万亩山林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又自行划出146万亩自然保护点,迈出从砍树到护林的第一步。1985年,神农架确立了加强保护、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建设方针,第一次把“保护”放在了首要位置。不过,由于缺少替代产业,林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依然困惑徘徊,“木头经济”的比重虽在不断下降,但仍占据着一木独大的地位。
1998年,长江百年不遇的洪水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神农架巨大的生态价值:当洪魔肆虐时,绿色的神农架就像一道看不见的大堤,牢牢锁住了长江流域三分之一的流量!
因此,洪水退去,国家立即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亲笔批示:“神农架林区生态地位重要,应当纳入天然林保护范畴”。
政策的推动让神农架人不再彷徨。2000年3月,面对财政收入锐减、下岗工人剧增、社会矛盾凸显的巨大压力,神农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数千林业职工放下油锯、斧头,迅速完成了由“伐木人”向“护林人”的转变。
为支持神农架发展转型,从2000年起,省委、省政府先后5次召开神农架保护与发展现场办公会,确立了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帮助解决困难。
神农架人不负众望,不断解放思想,克难奋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走上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之路。
如今的神农架,生态地位显著提升。林区党委书记钱远坤介绍,2000年以来,全区累计造林14.5万亩,森林覆盖率恢复到88%(保护区内更达96%),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森林蓄积量年均增长20万立方米。这片神奇的原始森林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更加秀美。生物多样性保持完整,林区现有动植物几乎囊括了北至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至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的所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数量增至1300多只。
如今的神农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林区区长朱厚伦告诉记者,“木头经济”占80%以上的产业结构已被彻底打破,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人民生活实现从绝对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林区GDP、财政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2009年,全区旅游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99.6%;接待国内外游客166.4万人次,7年内增长80倍。
转型过程伴随着神农架人的一系列思想创新:林区在全国第一个发表《绿色责任蓝皮书》,全面承担绿色责任;倡导绿色GDP概念,成为全国首批核算试点单位;提出生态补偿理念,并在全省率先试点……
展望未来,林区党委书记钱远坤信心十足。他说,经过40年的保护和发展,如今的神农架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美誉度都大大提高,又正逢省委省政府开发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战略机遇,这都预示着神农架即将进入腾飞期。目前,神农架正全力打造一批管长远的基础设施:神宜生态公路建成通车,武神生态旅游公路加速推进,神农架机场即将开工建设,十宜铁路有望落户。几年后,神奇、神秘、神圣的神农架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真正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地球的生态家园!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