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搅乱了绿色建材市场?
0收藏0评论
2003-07-16 06:00:00
阅读量:1914分享量:0
谁都希望自己的家是安全、健康的,尤其在非典疫情过后,人们宁可多花点儿钱,也要买到环保建材。现在,凡是打上环保字样的产品准能好卖,一些不法商家也削尖了脑门钻空子,想在“绿色”市场上分一杯羹。
于是,“绿色环保”、“无毒无害”、“推荐”、“信得过”牌匾雨后春笋般出现了,颁发标牌的单位也五花八门,有协会,有中心,有检测机构,有媒体,甚至还有一些看起来八杆子打不到边的单位也混在其中发放绿色证牌。可怜的是普通消费者,攥着血汗钱,面对看似热闹红火的绿色建材市场,稍不留心,多花了钱却可能装修出一个既不环保也不安全的“伪绿”之家。
利令智昏 环保建材大蛋糕引人垂涎
国家重视环境保护,人们也愿意花钱买个放心,环保产品商机无限,绿色市场潜力巨大。一些机构单位纷纷粉墨登场,争抢环保建材这块大蛋糕,若是真心要推动科学消费、绿色消费也就罢了,毕竟环保产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家家使用环保产品、人人具有环保意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问题是形形色色的“评定”、“推荐”,有几个依据了科学标准、经过了严格程序?有几个真正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着想?有几个不是趁着绿色市场正当纷乱的时机割肉抢食?市场的混乱让某些人有机可乘,而他们的混水摸鱼又在原本杂乱的绿色市场更添一把乱。
在我们国家,有些人就是热衷于将手中有限的权力放大到极致,所以有些机构评选环保产品,只需厂家交纳一定费用,对产品质量无过高要求,就能给该产品一个“环保”或“绿色”的头衔;有些检测机构只根据企业送检的产品达到标准,也给颁发一个“环保认证”。某绿色产品认证协会,企业前来进行检测的合格产品,检测完后大多放在协会,被要检测的其他企业拿走,贴上他们自己的标签进行再检测,检测通过后取得绿色建材环保产品认证。试问这样的“绿色建材”用着放心吗?
绿色认证 究竟哪家说了算?
任何机构想要颁发产品的环保证书或牌匾,都必须具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资质,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而不是贱卖证书、牌匾。企业叫苦,这个向他卖证书,那个要他参加某某推荐,不要还不行;消费者叫苦,这个也绿,那个也绿,建设市场无材不绿,这跟一个都不绿有什么分别?
当前我国市场监督的相关法律还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在利润可观、潜力巨大的“绿色”市场诱惑下,企业尽可对外宣称“绿色企业”、“环保产品”、“纯天然”,但有一种称号是不可以随便使用的,那就是“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性商标,受法律保护,申请环境标志必须经过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查、现场检查、抽样检测和专家评定,得到批准方可使用。环境标志依据的是ISO14024、ISO14021、ISO14021国际标准,比起“绿色”、“纯天然”、“无毒无害”等称谓,当然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服和认可。
能够有资格认证环境标志产品的单位目前只有一家,即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我国加入WTO,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有可能逐渐走出政府主导,过渡到民间机构和组织,但不管由谁来认证,都必须在国家的宏观监管之下,依据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程序,以严谨服人而不是炒作。“绿色”是有标准的,不能只是发一张推荐证书、往产品上贴一块绿色标记就算了事。
尊重科学 向“泛绿色”建材说“不”
一个行业需要有自己的协会,但协会作为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它的重点应放在对行业的整体协调管理而不是评定、推荐上,如果行业协会和其他一些机构都可以发证,这种证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将大打折扣,对于整个建材市场的规范无甚益处。因为,到处都是“绿色”,消费者只记住了“绿色”这个词,至于“绿色”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绿”,只会越来越迷茫,甚至放弃对“绿色”的信任。
事实上,“绿色建材”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国际上一般不允许产品称“绿色”,因为“绿色”是个模糊的概念,容易引生误会。德国叫“蓝色天使”,美国叫“环境标志”,加拿大叫“环境选择”,日本叫“生态标志”,全世界目前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环境标志计划,没有哪一个叫“绿色”的。我国的产品要打破国际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就应该尊重科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规规矩矩进行认证,给消费者奉献真正环保的产品。利用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暂时缺乏了解,大打“绿色”牌,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轻视,也是拿企业形象作赌注。
所幸的是,在我国销售的许多知名品牌均高度重视环境标志认证。要以理服人,就要讲科学,讲标准,对消费者负责才是发展的长远之道。
(转贴)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