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具的中国元素之困
0收藏0评论
2005-06-27 06:00:00
阅读量:1371分享量:0
在明清,床被置于卧室最暗的角落,传说家中的财神就躲在此处,这样的设计被称为“暗室生财”。在今天熣庋的摆设已很少看到,时尚的设计更愿意将床置于房间的中央或是从窗口泻入的光线中……
“虽然现在也有人钟情于明清风格的传统中式家具,但更多的人却认为这些家具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朱长岭认为,“好看不舒适是他们舍弃中式家具的主要原因。”
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式家具要发展就必须有所变化,解决文化韵味和使用舒适之间的矛盾,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设计师之困:断代文化下的模仿与抄袭
当然模仿明清家具并不是新中式家具的全部。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明式布艺沙发”和前几年出现的“软体红木”,则诠释了传统元素和舶来品“Sofa”沙发的融合。
“现在生活方式、居住条件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认为,特别是由于价值观念取向的不一样,当代中式家具产品和前代有了很大不同,出现了新中式家具萌芽。
但上海木码艺术设计中心总经理侯正光并不如此乐观判断。“传统家具还只是大规模地停留在对明清时期家具的仿制上,至少在我们这一代是看不到新中国元素风格的崛起的。”
新中式家具又称为新古典家具。“尽管‘新古典家具’是个被叫得最时髦的词汇,但却是最难涉及的领域。没有对古典家具的深刻体味是无法真正介入的,而这样的体味来自于生长环境导致的对于尺度、材料、形式等要素的本能的意识。我们生长在一个文化断代的时期,几乎没有机会使用那些精妙的古典家具,更谈不上理解了。这样的现象也凸现了在物质丰富后的对于传统的急躁的囫囵吞枣。”
“一个富有创意的设计的诞生,都浓缩了设计师的素养、情趣和对设计文化的自我认定。”30多岁的侯正光从伦敦回国已经两年多了,他像许多设计师那样迷恋于新中式家具的设计。“但我们这些设计师多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最多60年代,生活在捷克的家具时代,空间是比较狭小的,缺乏体验,所以只能做复制和借鉴,要真正理解中国元素,需要时间去培养。”
一个对中国设计师具有讽刺意味的小故事是:当联邦集团推出具有东方情韵和儒家文化气息的“简·曰”全新系列产品时,有仿中式古门如意门环造型、有两端卷沿翘头的案几样式、东方建筑常用的镂花与格子的设计元素,既传递出韵律,又还原了中国传统工匠的绝活。但这一充满中国元素的作品,居然是法国设计师霍杰夫之作。
企业之困:缺失的设计师与生活方式
在我国,从事中式家具生产、经营的企业约有上万家,占全部家具企业的10%弱。但多为作坊式工厂,产值上亿元的不足十家。如深圳的友联、浙江的年年红、广东的兴隆和风行御宝轩、北京的现代禅风等。并出现京作、广作、苏作等传统家具工艺风格。而多数企业还只处于抄款、仿款状态。
“国内家具拷贝太厉害,模仿之烈屡受国外批评。”朱长岭认为,中国家具普遍缺乏原创。
“请不要拍照。”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传统家具博览会上,因为没来得及表明记者身份,记者拿出相机时,常常被制止。由于家具业进入门槛低,即使是投入设计的,老板也常因担心设计产品被抄袭而瞻前顾后。
据了解,国内设计公司与企业主要采取三种合作方式:一次性买断设计;进行年度合作收取年度开发费;收取基本研发费计算提成,其中国外大师级设计师按5%销售提成,而一般设计师的提成为3%。
与国外多采取开发提成相比,国内企业目前多采取买断方式。这使得许多产品还没有成熟就开始面临淘汰,新产品的延伸更加困难。
“设计人员?对不起,我们只来了销售人员。”当记者试图在现场与传统家具的设计人员取得联系时,无论是浙江的年年红家具集团还是广东的大涌展团,所听到的,都是相同的回答。
这让人不由得与近年来四处开起连锁专卖店的美克美家比较起来。在美克美家,激情的“金银岛”、安宁的“法国乡村”、馥郁的“阳光地中海”……26种风格对应着26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你甚至可以找到设计师,并通过各种饰品的选择,营造出视、听、嗅、触结合下的氛围。家具更像是因人而设计,并成为不同生活方式的载体。
而中式家具还处于迷茫之中。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