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代纸“身世”之迷 (一)
0收藏0评论
2006-09-13 06:00:00
阅读量:1564分享量:0
一则消息引起人们关注:甘肃敦煌发现写有汉字的西汉麻纸,比“蔡侯纸”早113年。
最早的汉纸出自哪里?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地处中国西北的新疆、甘肃、陕西等地,曾多次出土西汉纸。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罗布淖尔麻纸”,是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西汉麻纸。因为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早了一个半世纪。
1957年,西安灞桥汉墓葬区出土西汉初期的“灞桥纸”,比新疆罗布泊地区的纸还要早,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
此后几十年,考古人员在甘肃、陕西等地多处汉代遗址发现西汉麻纸,但均没有写字。
1990年,甘肃敦煌甜水井汉代悬泉遗址,首次发现写有汉字的西汉麻纸。
依据出土的文物断代是考古界和史学界通行的做法。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西汉麻纸,没有出土其他文物,难以佐证具体年代,因此这块纸即使声称比“蔡侯纸”早,也不能视为我国发现最早的麻纸。
西汉麻纸能否改写“蔡伦造纸术”?
《后汉书·蔡伦传》记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人以此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据《中华印刷通史》记载,历史上的纸有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之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纸解释为,人们在漂丝时,残留于竹席子上的一层碎丝绵,晾干后,所形成的一张薄片。将这种粘附在席子上的薄丝绵片加以利用,最初可能是无意的,后来就有意识地制成当时的“纸”。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