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代纸“身世”之迷(二)
0收藏0评论
2006-09-13 06:00:00
阅读量:2029分享量:0
然而,这种纸价格贵、数量少,是难以推广使用的。人们在总结动物纤维纸的制作工艺后,经过不断摸索、实践,终于发明了现在所说的纸——植物纤维纸。
何双全认为,考古发现使大家认识到在蔡伦之前中国已经有了纸,但蔡伦的历史贡献在于总结了西汉以来造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大批优质麻纸献于朝廷,利用官方力量使之改进与推广。蔡伦作为重大改良者和完善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人功绩巨大。
西汉麻纸是为书写还是杂用?
对于汉纸用途,有专家提出,东汉之前的纸,只是当作杂用,而非用于书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认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表明西汉纸用于杂用,而东汉纸已用于书写。
然而,在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西汉纸,似乎要推翻这个论断。负责敦煌悬泉遗址发掘研究的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说,悬泉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汉代麻纸最多的地方,共出土麻纸400多件,其中写有文字的麻纸碎片共10件。根据质地和颜色可分为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褐色薄、白色厚、白色薄、黄色厚、黄色薄等8种,纸上写字的多为白色和黄色纸。
据介绍,在悬泉遗址发现的10块有字纸片中,其中汉纸9件、晋纸1件,为文书残片和药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牍和地层,这些有字古纸片可分为3个时期。西汉武帝、昭帝时期3件,第四层出土,色白,纸面粗而不平整,有韧性。其中一块正面写有隶书“付子”,还有两块正面写有隶书“薰力”、“细辛”等字样,均为药名。根据纸的形状和折叠痕迹,当作包药用纸。
有意思的是,悬泉遗址还发现西汉宣帝至成帝时期的4件纸片,为规则残片,黄色间白,质细而薄,有韧性,表面平整光滑,写有“□持书来□致啬□”(□表示一个无法辨认的字),专家认为这是古代文书残片。
这说明,纸张在西汉,不仅当作“杂用”,也为了书写。
这些残纸文书的发现,证明帛、竹、木、纸四种材料作为文书用品,在西汉时期并存。考古专家指出,从汉武帝、昭帝开始,经过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及晋,麻纸沿用时间较长,并与简牍相伴使用。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