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万竿撑新天--看贵州三都如何发展竹业经济
0收藏0评论
2006-10-25 06:00:00
阅读量:1795分享量:0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步入三都水族自治县千亩绿波竹海基地,层层叠叠的麻竹林让人心旷神怡。正在精心管护竹林的种植大户吴远富笑逐颜开:“种了一辈子地,现在看来还是种竹最划算!”他家种了200亩麻竹,今年仅鲜笋收入就达2万多元,再加上卖种苗、干笋、竹材和竹叶收入,“效益就更可观啦!”
全县像吴远富这样种竹20亩以上的大户共有328户,最多的达480亩。
资料显示,目前,全县有种竹户2.5万户,竹林面积17.5万亩,其中麻竹7.5万亩,5万亩已产生效益,平均亩产鲜笋1000公斤,年总产值2500万元以上,种竹户户均纯收入300余元。
三都是我省5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山地面积占94.7%,人均耕地不足半亩。1999年,该县在认真研究、分析县情和广泛借鉴省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竹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随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竹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把发展以麻竹为主的竹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明确发展目标、年度计划、政策措施。采取机关带头种、大户+农户、机关单位+农户等方式,把工作分解到干部群众,落实到山头地块,在全县掀起种竹育竹的热潮。
种竹质量高不高,技术是关键。县里专门从广东高薪请来种竹能手示范、培训,当年引种的7000亩麻竹一举成功。县里每年都注重对麻竹定植、管理、割笋、煮笋及挖取笋头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累计大规模培训50余次,中小规模培训300余次,受训人员3.5万余人次。
县里还主动与科研单位联姻,以科研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强化培训一批技术骨干充实到生产一线办试点示范,大力推广麻竹管理、采笋、加工等技术。在省农业资源区办技术和资金支持下,2002年,县区划办、竹业办、农业办在三合镇三郎村建立了500亩麻竹生产示范试验基地,通过科学种植、配方施肥、科学管理,实现了高产、稳产,为当地农户发展竹业树立了更大的信心。
麻竹全身都是宝。竿、笋、枝、叶用途广泛,是增加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究竟如何才能使产品适销对路,让农户真正得到实惠呢?
针对干笋销路较好的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发展竹笋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县有关部门购买了50口大铝锅,500把专用割笋刀无偿分发给种植大户使用。目前,已在坝街、都江、打鱼等等乡镇建立了30余个竹笋加工点,生产熟笋、脆笋等系列加工产品。坝街乡种植大户陆明西的竹笋加工厂仅去年加工干笋产值就达60余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
在大力发展竹笋加工业的同时,该县还十分注重竹子的综合利用。记者在该县竹制品市场发现,竹凳、竹鸟笼、竹方桌等各类竹制品应有尽有。正在叫卖竹板床的农户白胜中告诉记者,一张竹床卖价250元,只要一根多竹子,4天功夫就可完工,销路不错。据县有关领导介绍,农户只要卖一张竹床,就可赚100多元的纯利。去年一广东老板收购竹叶就达100多吨;前不久湖南客商一次性要求收购笋头苗30万株,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县里还积极引进竹笋精加工项目,多渠道争取上级扶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省农业资源区划办批准的《竹笋产业化生产示范试验区建设项目》已于上月初试产。近日,贵州大学与三都共建的竹笋精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和三都竹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县竹产业向纵深发展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据介绍,今后,该县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层次融资,通过产品精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进一步做大做强竹产业,辐射千家万户,打造“竹业大县”。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