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八月遭遇环境门槛(三)
0收藏0评论
2006-11-03 07:00:00
阅读量:1245分享量:0
广东的雷州半岛是中国种植桉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地区,人工林总面积已达到18.6万公顷(合279万亩),其中绝大部分是桉树。曾长期担任湛江市林业局局长的林康英指出:“雷州种植桉树已经有50多年了,如果桉树破坏地力的话,那么现在桉树产量应该越来越低。但事实是,这里桉树人工林的产量从1970年的0.3立方米/亩•年,提高到目前的1.5立方米/亩•年。”
同为桉树,同样种植在中国大陆,专家学者们为何见仁见智、各执一词?
其实,对于桉树的争议很多是由经营方式不同所致。在中国南方的实地走访中发现,很多桉树人工林由农村集体或个人种植,造林密度往往高达每亩300~666株,比科学造林的每亩100~150株大了几倍。任何树种种植过密,林下都不会长草,因此这种不科学的种植方法,造成桉树底不长草的排它性的假象,而且林木产量也很低。此外,当地农民对桉树“全树砍伐”,(即将树干、书皮、树叶、树枝、树根等全部收获取走),80%-90%的养分元素被带出人工林生态系统,严重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循环。
针对不同的观点,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曾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争议是正常的,但不能在争议中过日子,否则会耽误发展。速生人工林一定要注意科学规划,具体设计要因地制宜。也不能搞得桉树人工纯林面积过大,要注意多树种配合,考虑综合配套。否则,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但这也不是意味着每块桉树人工林都要混交。工业原料林需要集约经营,如果每一块林地都混交,没法收获,也没办法经营。种树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树种的林块交错组合排列等方法,来降低人工林的‘纯度’。”
此外,中国林业科学院、粮农森林基因资源专家组王豁然教授则从定位和功能上对人工林做了很好的诠释:“人工林的首要目标是追求最高的木材产量和最好的木材品质,就像杂交水稻和玉米追求高产和营养一样。如果我们把树木和水稻、玉米一样看做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生存需求的作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偏执地要求外来树种速生工业人工林一定要具有生物多样性呢?”王豁然教授强调:“正是因为以产业形式发展了工业人工林,我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分析人士认为,我们对森林的传统看法应该有个转变了,森林不单只是为了创造生态效益,而且还担负创造经济效益的重任。正如国家林业局将森林分成公益林和商品林一样,前者是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后者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人工林实际上是一种树作物。同时,也不必对外来树种全盘否定——原生北美的梧桐,而今不正普遍地生长在我国,装扮着城市的街景吗?关键是要科学地分析合理地利用。
“两手都要硬”的理论在今天造纸业出路问题上,依然有其适用性,在我们还不能完全摒弃“草纸”时,多在技术上下功夫,同时为“林纸”寻找资源出路,这才是我国造纸业突破环保瓶颈的出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古代可以发明造纸术,今天的后人也一定可以冲破“环境门”!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