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1244分享量:0
本报讯 4000多元的投资,经过6年时间,已经形成每年60多万元的销售规模——木匠出身的王昌根是平水镇同康村竹木加工这一块状经济的典型代表。
平水镇同康村的桃红、陶家山一带,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生产桌椅等实木家具,有些农民纷纷办厂生产一些大众化的家具产品。据村党总支书记孙阿成介绍,目前全村有家具生产企业10余家,而巨象家具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因生产场地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已经陆续向外迁移。
同康村竹林茂密,竹资源丰富,村两委会积极扶持发展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既为有市场渠道的村民提供发展平台,也因此带动当地毛竹的销售,使千家万户得到增收。
在桃红自然村的临时厂房里,落户的是一家颖瑛竹制品加工厂。他们经过几道工序,生产出圆型竹丝。业主王雪娥告诉记者,这些竹制品销往东阳、余姚、安吉等地,加工成窗帘、竹席等产品后投放市场。据了解,该厂每天加工毛竹的数量达到1.5万公斤,月销售达到30万元。记者了解到,在同康村,像“颖瑛”这样的竹制品加工厂就有10余家,它们一般只有5人左右,几台简单的机械,生产的也是初级产品,但对农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