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居
放心买 健康住
 分析预测 资讯详情
卖蒸笼发家的莆田木材大王
2007-01-18 16:35:47 阅读 1653次 分享 0次

核心提示:不论是在京沪广等大城市,还是在华北华东东北等大区域,莆田人几乎都是以“垄断者”的姿态掌控着木材市场,如今全国70%以上的木材市场都由莆商经营,他们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也觉得不可思议,最初我们是从全国各地卖蒸笼,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生意成功的闽商总是心怀家乡,2006年11月30日,在沪经营木材的46家莆商企业签约,共同投资18亿元,建立秀屿木材加工区。在2006年12月19日的第三次股东大会上,就已集资了2100万元。这些莆商对当天来上海采访的记者说:“我们的希望是,5年内在莆田打造出世界级的木材城。”

起步 背着蒸笼闯出市场

莆田木材商的发迹,最早源自莆田忠门镇,这个镇有二十几万人口,传统手艺就是做蒸笼,忠门人早期是带着家乡的传统编蒸笼,到全国各地叫卖后,逐渐进入木材行业。如今,除了老小,镇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做木材生意,其份额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忠门,当地人有“一根木头胜过一条黄金”的说法,人死后能够用上大木头做成的棺材就是家庭殷实、寿终正寝的最好标志。忠门人敏感地捕捉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就像一个偌大的工地,到处高楼欲立,到处需要钢筋水泥木材。他们决定把木头作为升值的产品,同时也作为经商的第一块跳板。

上海木材市场的龙头企业上海闽南木业公司总经理叶文珍,是忠门木材商的一个典型。他告诉记者,从17岁开始跟着叔叔在外闯荡,从当学徒开始,背着笼屉,住在马车店,一直闯到了内蒙古,吃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苦,卖的东西从蒸笼,逐渐演变到毛竹、竹木制的脚手架、木材等。

“卖蒸笼虽然没有让忠门人富起来,却给了他们比金钱更难得的市场信息,还有闯市场的经验。”叶文珍说,“后来我们就开始从湖南、广西买木头,再卖到北京、河北一带,渐渐走上了经营木材之道。”

发家 从深山老林里挖出第一桶金

中国木材最丰富的地方,不外乎两个地方:一是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二是西南的深山老林。凭着做蒸笼积攒下来的商业经验,莆田人毫不困难地“占领”了这两个地方。

据统计,在东北经营木材的莆田人,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万人,大小兴安岭的沟沟坎坎,留下无数莆田人的足迹,东到牡丹江,西到满洲里,北到漠河,许多城市聚集着一班操着南方口音的木材商人。

把东北的桦树、落叶松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上海等基础设施正搞得红红火火的大城市。忠门人在东北大森林挖到了“第一桶金”。上海建名建材市场总经理陈银方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放木材市场之初,有40万当地人吃这碗饭,比如上海国营木材公司、土产公司等等,如今都消失了;但与此相反,莆田人崛起了,现在有5万莆田人在上海经营木材。” 把贵重木材搬到老家做木雕而跨入大西南的莆田人,把当地的檀木等贵重木材搬到老家,为家乡工艺人士创作精美华丽的木雕作品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这以后,莆田木雕也声名益隆,渐成莆田的另一个支柱产业。

莆田木材商人的经营版图也划得越来越大,从北京到整个华北,从上海辐射到长江流域。叶文珍看着手中的一根烟对记者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了,木材行业要做大,就得从粗加工转到精加工,比如说我有一斤烟叶,只卖烟叶的话,我就赚10元,如果做成‘七匹狼’卖15元,做成‘中华’卖40元,如果做成‘熊猫’就可以卖350元。我们就得要做木材产业中的‘熊猫牌’。”

壮大 从美国买木头 向欧日卖家具

要做木材产业中的“熊猫牌”,莆田人一是把握木材来源;二是做强木材加工,还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我国海港口岸唯一正式批准的“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就设在莆田秀屿。

每到月末,莆田宏龙木业公司的工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准备运往欧洲市场的一批批实木门正在包装。该企业每月要向欧洲和日本市场发送1万多扇实木门,一年就是12万扇。一般人可能想不到,这么多门原料木居然全部来自于美国的阿拉斯加。

从美国买木头,向欧日卖家具,如今这种买国际卖国际的曲线营销套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莆田木材加工企业追求的经营模式。

就像叶文珍所说“这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得来的”。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封山育林的大政方针,木材资源最丰富的东北、西南立时成了国家重点保护区,这无疑给以经营木材为谋生手段的忠门人重重一击。

但精明的莆田人从中窥探出更大的商机———既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内木材必然更加紧缺,木材的供求关系将有利于供方,“要开拓林源,就要到国外去。”

这个逆向思维无疑是决胜的一招。莆田木材商先把目光盯到了中国的邻居———俄罗斯和缅甸,他们组成公司,买断当地林区伐木,然后再运到国内,通过蒸煮、刨切、贴面等10多道精工细作,产品更独具不易变形、不易吸潮,防震裂、防膨胀的特色,很快赢得国内外市场。

有好木头 就有莆田商人

因为莆田的木材交易量巨大,2006年1月,莆田秀屿设立了“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秀屿这个海边小镇,同时拥有了中国首个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和全国唯一、亚洲第二个海港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

“如今,莆田木材经营者的事业已经拓展到了非洲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只要有好木头的地方,都有莆田商人的踪迹。”陈银方如是说。

到更遥远的国外去买木头,加工后再卖到外国人手中,莆田人正沿着这条经营路线,继续森林与财富的传奇。

多元 木材商壮大成“地主”

在京沪广等大城市,莆田木材商都已经拥有大市场。在北京,靠近机场的东坝名贵木材大卖场,是近年刚兴起的木材市场,主要是销售进口的名贵木材,这里也几乎成了莆田人的天下。莆田人在外地做生意,一般都是靠亲戚和乡亲带,在东坝市场经营的和气木业老板郭建东说:“我就是跟着堂兄郭建成出来的。”

20岁左右的时候,郭建东还在闽北建阳等地打工,其时郭建成在北京已经事业小有成就,于是就把自己的堂弟招到北京。郭建东先在堂兄的公司打下手,随着对木材行业的熟悉,1990年他开始独立运作。目前,他与妻弟合股经营的和气木业,每年的营业额都在2亿元以上。

随着闽商资金的积累,加上又碰到木材利润下降,闽商开始逐渐将经营的重心转移。像现任北京福建商会会长陈春玖,原先也是从木材发家,但到了1996年,他发现建材城也是不错的商机。虽然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建成之后,收入相当稳定。此后,他筹集资金先后投资创办了清河南镇建材城、清河小营环岛建材城、通厦精品建材城等,成为在京闽商最大的“地主”。而目前,他正在北京市朝阳北路投资建设通厦康达商区广场。涉足金融领域

建材让很多闽商成为巨富,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就得知,莆田一位木材商人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就累积了5亿元的财富,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

闽商并未将眼光局限在建材领域,也盯上成长最快的金融领域。去年8月,以陈春玖、郭建成等莆田商人为主,成立了北京京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2.3亿元,是北京首家民营的金融担保公司。福建在京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较严,放款较少,金融担保公司的成立为福建在京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帮助。

回归 在沪闽商抱团投资家乡

如果说过去经营木材的莆田人是闯南跑北的游击队,那么现在,他们已开始营建自己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就是唯一靠海的木材进口加工区———莆田秀屿港,木材加工产业从这里向全世界延伸。

莆田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主任黄仁辉告诉记者,该项目投资18亿元,项目占地面积3800多亩,“从原木、地板、家具,到新型建材,从半产品到成品,形成一个产业链,5年完全运作起来后,可实现年产值超40亿元,利税4亿元,还可以解决当地1.2万人的就业。”

“这是莆商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回归,我们这些长期在外面的企业联合起来,46家企业成立一个集团公司,抱团回去投资家乡。”参与项目牵头的叶文珍和陈银方,兴致都非常高昂。

叶文珍告诉记者:“目前在上海经营木材的莆商有上千人,这么多年的打拼,不仅有雄厚的资金,还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市场渠道,我们就是想把这些都带回去,为海西建设、为家乡发展出一把力啊!”

 

文章打赏

请长按二维码,根据您的个人意愿进行打赏~

发表评论

发布

用户登录

放心买 健康住

分析预测

卖蒸笼发家的莆田木材大王
0收藏0评论
2007-01-18 16:35:47  

阅读量:1653分享量:0

核心提示:不论是在京沪广等大城市,还是在华北华东东北等大区域,莆田人几乎都是以“垄断者”的姿态掌控着木材市场,如今全国70%以上的木材市场都由莆商经营,他们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也觉得不可思议,最初我们是从全国各地卖蒸笼,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生意成功的闽商总是心怀家乡,2006年11月30日,在沪经营木材的46家莆商企业签约,共同投资18亿元,建立秀屿木材加工区。在2006年12月19日的第三次股东大会上,就已集资了2100万元。这些莆商对当天来上海采访的记者说:“我们的希望是,5年内在莆田打造出世界级的木材城。”

起步 背着蒸笼闯出市场

莆田木材商的发迹,最早源自莆田忠门镇,这个镇有二十几万人口,传统手艺就是做蒸笼,忠门人早期是带着家乡的传统编蒸笼,到全国各地叫卖后,逐渐进入木材行业。如今,除了老小,镇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做木材生意,其份额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忠门,当地人有“一根木头胜过一条黄金”的说法,人死后能够用上大木头做成的棺材就是家庭殷实、寿终正寝的最好标志。忠门人敏感地捕捉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就像一个偌大的工地,到处高楼欲立,到处需要钢筋水泥木材。他们决定把木头作为升值的产品,同时也作为经商的第一块跳板。

上海木材市场的龙头企业上海闽南木业公司总经理叶文珍,是忠门木材商的一个典型。他告诉记者,从17岁开始跟着叔叔在外闯荡,从当学徒开始,背着笼屉,住在马车店,一直闯到了内蒙古,吃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苦,卖的东西从蒸笼,逐渐演变到毛竹、竹木制的脚手架、木材等。

“卖蒸笼虽然没有让忠门人富起来,却给了他们比金钱更难得的市场信息,还有闯市场的经验。”叶文珍说,“后来我们就开始从湖南、广西买木头,再卖到北京、河北一带,渐渐走上了经营木材之道。”

发家 从深山老林里挖出第一桶金

中国木材最丰富的地方,不外乎两个地方:一是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二是西南的深山老林。凭着做蒸笼积攒下来的商业经验,莆田人毫不困难地“占领”了这两个地方。

据统计,在东北经营木材的莆田人,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万人,大小兴安岭的沟沟坎坎,留下无数莆田人的足迹,东到牡丹江,西到满洲里,北到漠河,许多城市聚集着一班操着南方口音的木材商人。

把东北的桦树、落叶松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上海等基础设施正搞得红红火火的大城市。忠门人在东北大森林挖到了“第一桶金”。上海建名建材市场总经理陈银方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放木材市场之初,有40万当地人吃这碗饭,比如上海国营木材公司、土产公司等等,如今都消失了;但与此相反,莆田人崛起了,现在有5万莆田人在上海经营木材。” 把贵重木材搬到老家做木雕而跨入大西南的莆田人,把当地的檀木等贵重木材搬到老家,为家乡工艺人士创作精美华丽的木雕作品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这以后,莆田木雕也声名益隆,渐成莆田的另一个支柱产业。

莆田木材商人的经营版图也划得越来越大,从北京到整个华北,从上海辐射到长江流域。叶文珍看着手中的一根烟对记者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了,木材行业要做大,就得从粗加工转到精加工,比如说我有一斤烟叶,只卖烟叶的话,我就赚10元,如果做成‘七匹狼’卖15元,做成‘中华’卖40元,如果做成‘熊猫’就可以卖350元。我们就得要做木材产业中的‘熊猫牌’。”

壮大 从美国买木头 向欧日卖家具

要做木材产业中的“熊猫牌”,莆田人一是把握木材来源;二是做强木材加工,还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我国海港口岸唯一正式批准的“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就设在莆田秀屿。

每到月末,莆田宏龙木业公司的工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准备运往欧洲市场的一批批实木门正在包装。该企业每月要向欧洲和日本市场发送1万多扇实木门,一年就是12万扇。一般人可能想不到,这么多门原料木居然全部来自于美国的阿拉斯加。

从美国买木头,向欧日卖家具,如今这种买国际卖国际的曲线营销套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莆田木材加工企业追求的经营模式。

就像叶文珍所说“这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得来的”。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封山育林的大政方针,木材资源最丰富的东北、西南立时成了国家重点保护区,这无疑给以经营木材为谋生手段的忠门人重重一击。

但精明的莆田人从中窥探出更大的商机———既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内木材必然更加紧缺,木材的供求关系将有利于供方,“要开拓林源,就要到国外去。”

这个逆向思维无疑是决胜的一招。莆田木材商先把目光盯到了中国的邻居———俄罗斯和缅甸,他们组成公司,买断当地林区伐木,然后再运到国内,通过蒸煮、刨切、贴面等10多道精工细作,产品更独具不易变形、不易吸潮,防震裂、防膨胀的特色,很快赢得国内外市场。

有好木头 就有莆田商人

因为莆田的木材交易量巨大,2006年1月,莆田秀屿设立了“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秀屿这个海边小镇,同时拥有了中国首个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和全国唯一、亚洲第二个海港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

“如今,莆田木材经营者的事业已经拓展到了非洲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只要有好木头的地方,都有莆田商人的踪迹。”陈银方如是说。

到更遥远的国外去买木头,加工后再卖到外国人手中,莆田人正沿着这条经营路线,继续森林与财富的传奇。

多元 木材商壮大成“地主”

在京沪广等大城市,莆田木材商都已经拥有大市场。在北京,靠近机场的东坝名贵木材大卖场,是近年刚兴起的木材市场,主要是销售进口的名贵木材,这里也几乎成了莆田人的天下。莆田人在外地做生意,一般都是靠亲戚和乡亲带,在东坝市场经营的和气木业老板郭建东说:“我就是跟着堂兄郭建成出来的。”

20岁左右的时候,郭建东还在闽北建阳等地打工,其时郭建成在北京已经事业小有成就,于是就把自己的堂弟招到北京。郭建东先在堂兄的公司打下手,随着对木材行业的熟悉,1990年他开始独立运作。目前,他与妻弟合股经营的和气木业,每年的营业额都在2亿元以上。

随着闽商资金的积累,加上又碰到木材利润下降,闽商开始逐渐将经营的重心转移。像现任北京福建商会会长陈春玖,原先也是从木材发家,但到了1996年,他发现建材城也是不错的商机。虽然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建成之后,收入相当稳定。此后,他筹集资金先后投资创办了清河南镇建材城、清河小营环岛建材城、通厦精品建材城等,成为在京闽商最大的“地主”。而目前,他正在北京市朝阳北路投资建设通厦康达商区广场。涉足金融领域

建材让很多闽商成为巨富,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就得知,莆田一位木材商人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就累积了5亿元的财富,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

闽商并未将眼光局限在建材领域,也盯上成长最快的金融领域。去年8月,以陈春玖、郭建成等莆田商人为主,成立了北京京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2.3亿元,是北京首家民营的金融担保公司。福建在京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较严,放款较少,金融担保公司的成立为福建在京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帮助。

回归 在沪闽商抱团投资家乡

如果说过去经营木材的莆田人是闯南跑北的游击队,那么现在,他们已开始营建自己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就是唯一靠海的木材进口加工区———莆田秀屿港,木材加工产业从这里向全世界延伸。

莆田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主任黄仁辉告诉记者,该项目投资18亿元,项目占地面积3800多亩,“从原木、地板、家具,到新型建材,从半产品到成品,形成一个产业链,5年完全运作起来后,可实现年产值超40亿元,利税4亿元,还可以解决当地1.2万人的就业。”

“这是莆商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回归,我们这些长期在外面的企业联合起来,46家企业成立一个集团公司,抱团回去投资家乡。”参与项目牵头的叶文珍和陈银方,兴致都非常高昂。

叶文珍告诉记者:“目前在上海经营木材的莆商有上千人,这么多年的打拼,不仅有雄厚的资金,还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市场渠道,我们就是想把这些都带回去,为海西建设、为家乡发展出一把力啊!”

 

责任编辑:宋健
我爱看图 推荐视频

绿家居-公开课|齐家网COO 毛新勇:口碑为王的时代到来 没有口碑不要扯互联网家装

绿家居-公开课|实创装饰董事长 孙威:把家装做到完美的关键

绿家居-公开课|我爱我家董事长 马自强:互联网家装消费升级 打造品质整装生活

绿家居-公开课| 乐豪斯董事长 周新:效率和交付 整装时代的核心

绿家居-公开课|尚层装饰董事长 林云松:专注别墅家装 只服务一个客户群体 

绿家居-公开课|东箭完整家居CEO 谢雨:协同组合打通供应链和需求链

绿家居-公开课|业之峰董事长 张钧:让天下没有装不起的房子

绿家居-公开课|土巴兔联合创始人 谢树英:依托平台实现技术赋能 打造十万“新装企” 

绿家居-公开课|PINGO国际总裁 杨耀祖:不可复制的生意不做

绿家居-公开课|奥普执行总裁 吴兴杰:设计即品牌 奥普为爱设计

0条评论

用户登录

账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