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居
放心买 健康住
 更多市场动态 资讯详情
中国家具业面临新的选择
2002-12-13 07:00:00 阅读 1374次 分享 0次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速度1978-1988年间为10%,1989-1990年间为11%,1990年虽回落为4%,但1991-1995年又升至11.6%1996-1998年间仍保持在8%左右。家具作为民众的大宗消费品,在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市场容量巨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率,因此家具业是各行业中资本投入和规模扩充最为突出的一个。   80年代初,全国家具企业为35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总产值53.6亿元,至1998年,全国家具企业已达30000家,从业人员200万人,总产值780亿元(我国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9553亿元);而出口的增长更为惊人。我国家具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一个超常发展的行业。尽管如此,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家具消费仍不足8美元(60-70元),不足巴西,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25-27美元的1/3,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家具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市场的销售增长来看,我国1998年的销售增长仍维持在12%。   另一方面,我国的家具业现在正面临着强劲的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国际上,东盟国家正争夺我国的中、低档家具市场份额,而欧美国家正在抢占我国高档家具市场份额,我国于去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家具关税将从目前的22%下降至10%左右,这为国际家具业提供了更有利的市场契机。在国内,现阶段生产能力已超过市场容量,加之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人民币十分坚挺,出口受到影响。   我国家具前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是重复建设产品结构雷同,劳动力低廉,市场迅速扩展。随着我国“经济短缺”的基本结束,家具业的原有发展背景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必须告别主要依靠高投入,粗入式外延扩张来实现产业增长的方式,今后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包括现代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营销等诸多方面。这是一场在较高层次上的竞争,我们面临新的选择:   1、在下一世纪家具业的垂直和水平分工中,中国家具业将如何定位,从垂直分工来年看,是在高档产品中,主要作为“OEM Country”(来料照样加工国有一定地位的家具制造大国)从水平分工来看,我国的家具的一部分产品是否能做到“人无我有”,它们在国际市场中不可替代,例如中国传统风格的家具,明式的或清式的等等。   2、中国家具的设计目前处在模仿阶段,任何一个走向工业化的国家,在发展初期都不可避免这个过程,但是在模仿中也有两种结果是真正地领会西方文化的底蕴,掌握西方造型艺术的精髓,做到“形象神似”从而在市场上能以“假”乱真,能与被模仿的产品一较短长,(我们毕竟还有地理经济优势);但是在外观上硬性模仿,结果是“画虎成狗”,永远跟在人家后面“东施效颦”,最终被淘汰。   3、中国家具最终要走出模仿,要创建中国现代风格,因为任何一种工业产品,没有自己的设计,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品牌,也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市场份额,这在新一轮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更是如此,我们必须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无论怎样,我们必须赶快做起来,而且以中国的国情作为起点做起来,这是不容迟疑的。   4、中国的家具业将成为世界家具制造中心之一,这是国际家具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我国的家具业要成为现代产业,就必须遵循产业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它要求采取现代化的作业方式,也就是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这就需要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这对我国家具业相当离散,基本没有专业分工的现状提出了挑战。   5、家具业与其它传统产业不同,它是横跨工、商两个行业的产业,在市场经济的体制里,市场是决定生产的,称之为市场导向。现代化的生产,必须辅之以现代化的营销,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条件下,没有流通领域的突破,生产难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家具业虽然已基本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初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销售体系,但是我国在对国际家具市场的研究,开发方面非常贫乏,现代营销方式基本没有形成,多为比较原始的直销或租赁商场营销,尚未有成批的专业家具批发商或经销商,商业风险直接转嫁在生产厂身上,这种流通格局显然有悖于国际惯例,对我国家具生产企业的发展牵制很大,也很难使我国家具业在国际市场上进出自如,大显身手。中国家具协会流通委员已经成立,这表明我国家具业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但是,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来培育中国的家具现代营销体系。这种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比家具生产上的问题更加重要。   一个产业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十分庞杂的课题,远非一篇短文所能胜任,上面提出了一些选择的方面,很可能是挂一漏万的,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揣浅陋,提出一些选择的思路,供参考。   家具是一种深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它实际上表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消费水准和生活习俗,它的演变实际上表现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化的大量导入,现代的中国人已开始认同多元的文化,但是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更显示出来复杂的一面。不管怎样,中国已经把现代化作为走向未来的目标,不管怎么中国已经把现货作为走向未来的目标,而多元化就必然成为我们的选择,多元文化一方面以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作为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它的具体建构却只能付之于特定的民族形式,这种中国现代风格家具的文化背景要求中国的现代家具应以中国的民族形式体现现代化的功能和艺术需求,中国的家具业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要稳操胜券,必须在家具设计方面取得突破,要从所谓“新潮家具”的围城中走出来,从模仿中走出来,以中国民族文化为载体,建立起中国的现代风格。   我国的家具产业主要由“小而全”的众多中、小型企业构成,这种结构从规模上来说并无不当,但问题在于“小而全”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现代产业要求规模效益,同时又要求有高技术含量的加工作为支撑。前者要求有很高投资的劳动力,后者要求有很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未免过于牵强,因此,只有分工,各司其职,才能在产

文章打赏

请长按二维码,根据您的个人意愿进行打赏~

发表评论

发布

用户登录

放心买 健康住

更多市场动态

中国家具业面临新的选择
0收藏0评论
2002-12-13 07:00:00  

阅读量:1374分享量:0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速度1978-1988年间为10%,1989-1990年间为11%,1990年虽回落为4%,但1991-1995年又升至11.6%1996-1998年间仍保持在8%左右。家具作为民众的大宗消费品,在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市场容量巨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率,因此家具业是各行业中资本投入和规模扩充最为突出的一个。   80年代初,全国家具企业为35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总产值53.6亿元,至1998年,全国家具企业已达30000家,从业人员200万人,总产值780亿元(我国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9553亿元);而出口的增长更为惊人。我国家具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一个超常发展的行业。尽管如此,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家具消费仍不足8美元(60-70元),不足巴西,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25-27美元的1/3,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家具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市场的销售增长来看,我国1998年的销售增长仍维持在12%。   另一方面,我国的家具业现在正面临着强劲的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国际上,东盟国家正争夺我国的中、低档家具市场份额,而欧美国家正在抢占我国高档家具市场份额,我国于去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家具关税将从目前的22%下降至10%左右,这为国际家具业提供了更有利的市场契机。在国内,现阶段生产能力已超过市场容量,加之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人民币十分坚挺,出口受到影响。   我国家具前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是重复建设产品结构雷同,劳动力低廉,市场迅速扩展。随着我国“经济短缺”的基本结束,家具业的原有发展背景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必须告别主要依靠高投入,粗入式外延扩张来实现产业增长的方式,今后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包括现代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营销等诸多方面。这是一场在较高层次上的竞争,我们面临新的选择:   1、在下一世纪家具业的垂直和水平分工中,中国家具业将如何定位,从垂直分工来年看,是在高档产品中,主要作为“OEM Country”(来料照样加工国有一定地位的家具制造大国)从水平分工来看,我国的家具的一部分产品是否能做到“人无我有”,它们在国际市场中不可替代,例如中国传统风格的家具,明式的或清式的等等。   2、中国家具的设计目前处在模仿阶段,任何一个走向工业化的国家,在发展初期都不可避免这个过程,但是在模仿中也有两种结果是真正地领会西方文化的底蕴,掌握西方造型艺术的精髓,做到“形象神似”从而在市场上能以“假”乱真,能与被模仿的产品一较短长,(我们毕竟还有地理经济优势);但是在外观上硬性模仿,结果是“画虎成狗”,永远跟在人家后面“东施效颦”,最终被淘汰。   3、中国家具最终要走出模仿,要创建中国现代风格,因为任何一种工业产品,没有自己的设计,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品牌,也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市场份额,这在新一轮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更是如此,我们必须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无论怎样,我们必须赶快做起来,而且以中国的国情作为起点做起来,这是不容迟疑的。   4、中国的家具业将成为世界家具制造中心之一,这是国际家具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我国的家具业要成为现代产业,就必须遵循产业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它要求采取现代化的作业方式,也就是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这就需要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这对我国家具业相当离散,基本没有专业分工的现状提出了挑战。   5、家具业与其它传统产业不同,它是横跨工、商两个行业的产业,在市场经济的体制里,市场是决定生产的,称之为市场导向。现代化的生产,必须辅之以现代化的营销,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条件下,没有流通领域的突破,生产难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家具业虽然已基本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初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销售体系,但是我国在对国际家具市场的研究,开发方面非常贫乏,现代营销方式基本没有形成,多为比较原始的直销或租赁商场营销,尚未有成批的专业家具批发商或经销商,商业风险直接转嫁在生产厂身上,这种流通格局显然有悖于国际惯例,对我国家具生产企业的发展牵制很大,也很难使我国家具业在国际市场上进出自如,大显身手。中国家具协会流通委员已经成立,这表明我国家具业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但是,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来培育中国的家具现代营销体系。这种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比家具生产上的问题更加重要。   一个产业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十分庞杂的课题,远非一篇短文所能胜任,上面提出了一些选择的方面,很可能是挂一漏万的,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揣浅陋,提出一些选择的思路,供参考。   家具是一种深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它实际上表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消费水准和生活习俗,它的演变实际上表现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化的大量导入,现代的中国人已开始认同多元的文化,但是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更显示出来复杂的一面。不管怎样,中国已经把现代化作为走向未来的目标,不管怎么中国已经把现货作为走向未来的目标,而多元化就必然成为我们的选择,多元文化一方面以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作为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它的具体建构却只能付之于特定的民族形式,这种中国现代风格家具的文化背景要求中国的现代家具应以中国的民族形式体现现代化的功能和艺术需求,中国的家具业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要稳操胜券,必须在家具设计方面取得突破,要从所谓“新潮家具”的围城中走出来,从模仿中走出来,以中国民族文化为载体,建立起中国的现代风格。   我国的家具产业主要由“小而全”的众多中、小型企业构成,这种结构从规模上来说并无不当,但问题在于“小而全”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现代产业要求规模效益,同时又要求有高技术含量的加工作为支撑。前者要求有很高投资的劳动力,后者要求有很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未免过于牵强,因此,只有分工,各司其职,才能在产
责任编辑:宋健
我爱看图 推荐视频

绿家居-公开课|齐家网COO 毛新勇:口碑为王的时代到来 没有口碑不要扯互联网家装

绿家居-公开课|实创装饰董事长 孙威:把家装做到完美的关键

绿家居-公开课|我爱我家董事长 马自强:互联网家装消费升级 打造品质整装生活

绿家居-公开课| 乐豪斯董事长 周新:效率和交付 整装时代的核心

绿家居-公开课|尚层装饰董事长 林云松:专注别墅家装 只服务一个客户群体 

绿家居-公开课|东箭完整家居CEO 谢雨:协同组合打通供应链和需求链

绿家居-公开课|业之峰董事长 张钧:让天下没有装不起的房子

绿家居-公开课|土巴兔联合创始人 谢树英:依托平台实现技术赋能 打造十万“新装企” 

绿家居-公开课|PINGO国际总裁 杨耀祖:不可复制的生意不做

绿家居-公开课|奥普执行总裁 吴兴杰:设计即品牌 奥普为爱设计

0条评论

用户登录

账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