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发生五大变化
0收藏0评论
2003-04-19 06:00:00
阅读量:1558分享量:0
举世瞩目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从1998年试点,2000年全面启动以来,国家共投入到位资金350多亿元,按计划完成了一系列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每年调减1991万立方米;分流安置森工企业富余职工59.7万人,其中一次性安置28.1万人;工程区公益林造林311.8万公顷,封山育林478万公顷。
短短几年,工程区出现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五大变化:
变化一:工程区森林资源迅速回升,整个工程区森林蓄积、森林面积双增长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伐后,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6108万立方米。另一方面,公益林建设的全面实施,使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面积逐年减少,森林资源迅速回升。云南省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已增加森林覆盖率4个百分点。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蓄积净增长2284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4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3.4个百分点。
变化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轻、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通过减少采伐、加强保护、造管并举,工程区部分地方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并呈现明显的好转趋势。四川省天保工程区内的4个生态效益定位监测站的监测表明,工程实施几年来,已滞留泥沙总量2亿多吨。在东北林区,多年未见的东北虎又重新出现。在西南林区,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
变化三: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随着木材的停伐减产,许多地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区经济逐步走出“独木支撑”的困境,新的经济结构正在形成。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一、二、三产业比例由工程前的62:20:18发展到现在的25:25:50,木材由主业变成“副业”,多种经营则由“副业”上升到主业。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公司在木材减产37万立方米的情况下,大搞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开发林地产业,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工业总产值增加2.91亿元,年增长速度7.7%,实现了“减产增速,减产增效”的目标,林区的二次创业取得了明显实效。
变化四:职工分流安置稳步推进。大批富余职工随着企业转产转向,由木材采伐、运输和加工岗位走向了管护、造林,开发多种经营,服务第三产业,职工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兴安岭林区采取主辅业分离,发展木材替代产业,拓宽林区就业渠道,发展外向型经济等途径,有效分流安置了富余职工;并结合企业减产转制,让4350名国有职工身份发生了变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自营经济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一次性安置2.54万人,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原是木材水运局,他们紧紧抓住天保工程契机,创造了企业人员整体转移,有50%以上人员从事森林管护和营造林生产,实现了由赶漂人到护林人、种树人的重大转折。
变化五:企业创新机制取得新突破。天保工程的实施大大激活了企业的改革,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吉林省对森工企业内部机构进行了整合撤并,全省森工企业内设机构平均减少了20%。三岔子林业局基层单位由原来的36个减少到24个,管理人员由1258人减少到753人,企业精干实效的管理体制正在形成。该省还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激活生产要素,采取人随资产走的方式,盘活资产,搞活企业,将闲置设备向社会、职工出售;用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形式,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对商业、餐饮、维修等服务业实行转制,退出国有;探索林地承包经营,发展林地经济。全省天保工程区共盘活资产1.8亿元,国有林区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