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窗幕墙业打造顺义产业基地
0收藏0评论
2003-08-28 06:00:00
阅读量:1284分享量:0
北京建筑五金门窗行业协会在日前举行的北京门窗幕墙产业高峰论坛上,明确提出要在顺义区建立北京门窗幕墙五金建材产业基地。
分享奥运“大餐”
促使北京建筑五金门窗行业协会做出这一决定的最直接动因就是奥运建设引发的行业需求。他们在倡议中提出,建立基地的目的是想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入住产业基地的企业能迅速与国际接轨,把握住奥运商机,超常规发展壮大起来,形成群体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目前,北京不仅要为2008年奥运会做前期建筑准备工作,还要通过奥运这一契机,加速打造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因此,北京不仅要建设各种新型建筑,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另外,北京大部分楼堂馆所已到装修期,这为建筑业、门窗幕墙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于以上分析,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北京市建筑五金门窗行业显然不能置身事外。
在高峰论坛上,北京嘉寓集团董事长田家玉先生提出,对北京的五金建材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奥运之前的时间,发展壮大自身。目前,我国门窗行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少、人才匮乏、产业档次低、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较差、竞争实力薄弱。入世以后国际上有实力的建筑公司的纷纷涌入,已经对我国同行业企业构成了巨大威胁。而奥运之后,北京建筑市场将会出现一段萧条期,因此田家玉先生表示,北京五金建材企业必须要抓住奥运之前的时间,迅速壮大自身,为向北京之外的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进军做好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准备。
打造顺义产业基地
作为北京五金建材产业做大做强的举措之一,建立顺义五金建材产业基地在高峰论坛被提上桌面。参会专家认为,建立五金建材产业基地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好处。首先能够降低原料成本、节省仓储、运输、采购费用,促进专业化分工;第二,通过人力资源共享,还可以形成人才优势,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基地的集中宣传,可以加大企业的品牌效应,节约宣传成本;另外,通过信息共享,能够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打造产业基地就是让相同行业的企业,一般会在一两个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集中到某一地区共同发展,并形成产业带,这在美国、日本、欧洲以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非常普遍。如美国的硅谷、底特律的汽车城是众所周知的典型案例;在日本的千叶有5座乙烯厂,生产能力240万吨/年;韩国有32%的炼油能力和46%的乙烯能力集中在蔚山。这些产业带体现了现代工业所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等内在发展规律,有效地实现了竞争有序、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人力共享的共同发展的局面,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实力,为他们的产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北京建筑五金门窗行业协会提出的顺义五金建材产业基地建设思路,就借鉴了国际上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联合是出路
产业基地首先是一种行业企业的联合,然后才是做大做强。而业内专家指出,只有通过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才能够将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各地建筑门窗行业都在通过优化整合来纷纷打造区域品牌。江苏“伟建”与8家同行建立了互动联合体,创立了国内业界首家系统服务平台,以钢塑共挤新品,一举打开市场,成为攻城略地的大“航母”。号称上海五强的“和兴”、“杰思”、“上波”、“瑞和”、“高新”也已经开始联手打造国内门窗业领军团队。
对于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北京建筑五金门窗行业而言,通过打造产业基地实现企业间的联合,进而做大做强整个建筑五金门窗行业,可谓是恰逢其时。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