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木业企业走向非洲面对全球化(二)
0收藏0评论
2006-11-15 07:00:00
阅读量:1074分享量:0
海外工业园模式起步
1999年,当华盛江泉负责人王廷江租用小型直升机在加蓬和赤道几内亚交界的茫茫林海中穿行时,他可能没想到,受他启发的临沂企业“抢滩非洲”行动几年后风起云涌。
有学者说,当年临沂商城的木业市场格外兴隆,木材加工企业多达上千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然而企业因缺少原料“吃不饱”的问题,成为制约板材业发展的瓶颈。
亿润发经贸公司化书勇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目前临沂广大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化书勇发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在全球化浪潮袭来时,临沂的企业应抓住国际分工新格局带来的机遇,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
“走出去,是一片新天地!”无独有偶,在谈到板材业发展瓶颈问题如何破题时,临沂市外经贸局外经科科长王东同时肯定:非洲,是一片值得开垦的土地。
1999年后,加蓬和赤道几内亚两国有关部门同王廷江签订了转让5万公顷森林伐木权的合同,投资100万美元。从此,华盛集团从非洲大陆经海运到山东港口的木材,年经销量达60多万立方米,获利4000多万元人民币。
王东科长称,华盛江泉的成功使得临沂企业纷纷效仿,2002至2003年,临沂出现了对外投资的高潮,几内亚工业园的建立则得益于这期间一起成功的海外收购。
“加蓬真是一片原始的土地,类似于我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水平。那里的河流特别清澈,鱼都窝在水里,想抓几条就抓几条,有的老树直径就有我这么高!”化书勇兴奋地比划着。
2002年,临沂一家在几内亚的板材企业在当地发现了一个纺织厂。这个闲置10几年的纺织厂为1980年代法国投资4600万美元援建,工厂的设备都是世界名牌
“工厂确实很好,占地20公顷,接近300亩,非常大,还有52栋小别墅楼,纺织厂采用比利时的全套印染设备,还有发电机组。”王东科长说,“由于几内亚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对中国非常友好,前后才十几天的时间就谈判成功,工厂被整体买下来,拥有60年的使用权。”
据了解,纺织厂恢复生产后,国家商务部也给与购买的主体企业上千万优惠贴息贷款支持。国家还贷款支持,这样的好事让临沂的不少企业“眼红”,此后,陆续有七八家企业来到几内亚,依托这个工厂建起了工业园。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