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居
放心买 健康住
 产业规划 资讯详情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五年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2004-05-31 06:00:00 阅读 1539次 分享 0次
日前,国家林业局提供的一份报告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5年来,实施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各项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这份报告,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木材产量按计划调减到位。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3个省,在2000年已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年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1853万立方米调减到2003年的1102万立方米。整个工程区实现了每年减少木材产量1990.5万立方米的目标。二是生态公益林建设按年度计划完成。截止2003年底,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4707.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26.7万亩,飞播造林3283.9万亩,封山育林8697万亩。三是全面落实了森林管护责任制,工程区14.3亿亩森林得到了有效管护,取缔和关闭了一批木材交易市场和木材加工网点,工程区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现象逐年减少。四是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分流安置林业富余职工66.5万人,其中一次性安置31万人。五是累计完成投资458.3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国债)投资126.2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补助303.4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8.7亿元。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这份报告还说,天保工程实施5年来,为缓解林区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林区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促进了各方面的可喜变化。 ——过量采伐森林的状况得到了切实改观,森林资源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在东北、内蒙古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建立了135个专门进行木材采伐的森工企业,在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大量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地区森林资源的持续下降。仅黑龙江省森林蓄积量在1997年就比建国初期减少37.4%,可采资源更是减少了81.8%。天保工程实施以后,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13个省全部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林业经营活动转向了公益林建设和森林管护;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木材产量调减幅度达40%以上,森工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由单一木材生产转向木材生产与森林保育相结合,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据初步统计,工程实施5年来,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立方米,仅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就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年)提高了5.58个百分点,达到77.61%;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增加1691万亩、4000万立方米,总量达到38116万亩和22.73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同步增长。 ——森林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日益退化。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经过38年来的开发,南部林缘已经北退了140公里,使松嫩平原开始受到旱涝灾害的困挠。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水患接连发生,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工程区森林植被不断增加,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局部地区生态明显改善。据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22个县的抽样调查,水土流失面积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下降了5.99%,长江泥沙含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开始出现水流,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东北林区多年未见的东北虎又重新出现,西南林区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林区传统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林业企业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紧紧抓住机遇,在大幅度减少木材产量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药材、林特产品采集加工等林区特色经济迅速发展,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8.8:74.5:16.7变为现在的15.0:63.8:21.2,林区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据对19个森工局抽样调查显示,实施天保工程后,以非林非木产品为主的第一、第三产业产值分别比工程建设初期增长了44.5%和110.4%,林区经济状况逐步好转,林区社会保持了基本稳定。 ——林区就业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林业企业富余职工逐步得到分流安置。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采取将“砍树人”变为“栽树人”、“管树人”的办法,使直接从事森林采伐的职工由37.5万人减为11.2万人,减少70%以上,森林管护人员相应由4.59万人增加到20.53万人,增加了3倍多。此外,随着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林区种植、养殖、森林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迅速兴起,也为职工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拓宽了职工的就业途径,不仅减轻了森林资源的压力,而且促进了林区就途径由单纯依靠“大木头”向多渠道转变。 ——林业企业社会负担有了一定的减轻,企业发展活力有所增强。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原来由林业企业履行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检法司等社会职能的支出,得到了中央财政的补助,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工程区在册的109.7万职工中,有90.6万人分别进入省、地、县级社会和行业养老统筹,参保人数占在册职工的82.7%,不仅解决了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也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发展活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对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予以免除政策的出台,以及工程区医疗、失业、公伤、生育等4项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将为企业减负和加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文章打赏

请长按二维码,根据您的个人意愿进行打赏~

发表评论

发布

用户登录

放心买 健康住

产业规划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五年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0收藏0评论
2004-05-31 06:00:00  

阅读量:1539分享量:0

日前,国家林业局提供的一份报告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5年来,实施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各项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这份报告,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木材产量按计划调减到位。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3个省,在2000年已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年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1853万立方米调减到2003年的1102万立方米。整个工程区实现了每年减少木材产量1990.5万立方米的目标。二是生态公益林建设按年度计划完成。截止2003年底,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4707.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26.7万亩,飞播造林3283.9万亩,封山育林8697万亩。三是全面落实了森林管护责任制,工程区14.3亿亩森林得到了有效管护,取缔和关闭了一批木材交易市场和木材加工网点,工程区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现象逐年减少。四是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分流安置林业富余职工66.5万人,其中一次性安置31万人。五是累计完成投资458.3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国债)投资126.2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补助303.4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8.7亿元。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这份报告还说,天保工程实施5年来,为缓解林区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林区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促进了各方面的可喜变化。 ——过量采伐森林的状况得到了切实改观,森林资源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在东北、内蒙古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建立了135个专门进行木材采伐的森工企业,在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大量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地区森林资源的持续下降。仅黑龙江省森林蓄积量在1997年就比建国初期减少37.4%,可采资源更是减少了81.8%。天保工程实施以后,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13个省全部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林业经营活动转向了公益林建设和森林管护;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木材产量调减幅度达40%以上,森工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由单一木材生产转向木材生产与森林保育相结合,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据初步统计,工程实施5年来,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立方米,仅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就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年)提高了5.58个百分点,达到77.61%;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增加1691万亩、4000万立方米,总量达到38116万亩和22.73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同步增长。 ——森林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日益退化。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经过38年来的开发,南部林缘已经北退了140公里,使松嫩平原开始受到旱涝灾害的困挠。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水患接连发生,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工程区森林植被不断增加,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局部地区生态明显改善。据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22个县的抽样调查,水土流失面积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下降了5.99%,长江泥沙含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开始出现水流,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东北林区多年未见的东北虎又重新出现,西南林区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林区传统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林业企业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紧紧抓住机遇,在大幅度减少木材产量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药材、林特产品采集加工等林区特色经济迅速发展,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8.8:74.5:16.7变为现在的15.0:63.8:21.2,林区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据对19个森工局抽样调查显示,实施天保工程后,以非林非木产品为主的第一、第三产业产值分别比工程建设初期增长了44.5%和110.4%,林区经济状况逐步好转,林区社会保持了基本稳定。 ——林区就业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林业企业富余职工逐步得到分流安置。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采取将“砍树人”变为“栽树人”、“管树人”的办法,使直接从事森林采伐的职工由37.5万人减为11.2万人,减少70%以上,森林管护人员相应由4.59万人增加到20.53万人,增加了3倍多。此外,随着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林区种植、养殖、森林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迅速兴起,也为职工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拓宽了职工的就业途径,不仅减轻了森林资源的压力,而且促进了林区就途径由单纯依靠“大木头”向多渠道转变。 ——林业企业社会负担有了一定的减轻,企业发展活力有所增强。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原来由林业企业履行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检法司等社会职能的支出,得到了中央财政的补助,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工程区在册的109.7万职工中,有90.6万人分别进入省、地、县级社会和行业养老统筹,参保人数占在册职工的82.7%,不仅解决了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也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发展活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对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予以免除政策的出台,以及工程区医疗、失业、公伤、生育等4项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将为企业减负和加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宋健
我爱看图 推荐视频

绿家居-公开课|齐家网COO 毛新勇:口碑为王的时代到来 没有口碑不要扯互联网家装

绿家居-公开课|实创装饰董事长 孙威:把家装做到完美的关键

绿家居-公开课|我爱我家董事长 马自强:互联网家装消费升级 打造品质整装生活

绿家居-公开课| 乐豪斯董事长 周新:效率和交付 整装时代的核心

绿家居-公开课|尚层装饰董事长 林云松:专注别墅家装 只服务一个客户群体 

绿家居-公开课|东箭完整家居CEO 谢雨:协同组合打通供应链和需求链

绿家居-公开课|业之峰董事长 张钧:让天下没有装不起的房子

绿家居-公开课|土巴兔联合创始人 谢树英:依托平台实现技术赋能 打造十万“新装企” 

绿家居-公开课|PINGO国际总裁 杨耀祖:不可复制的生意不做

绿家居-公开课|奥普执行总裁 吴兴杰:设计即品牌 奥普为爱设计

0条评论

用户登录

账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