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居
放心买 健康住
 产业规划 资讯详情
安徽:拓宽林业持续发展之路
2005-06-24 06:00:00 阅读 1505次 分享 0次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全面建设生态安徽和小康社会中尤显重要。特别是以林为主的山区,林业更应当先。4月下旬,在省参事室领导安排下,在省林业厅支持下,我们先后对皖南山区的宣城市、大别山区的安庆市及下属5个县(市、区),就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林业综合效益初现   我省林业属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之一,历届政府始终重视恢复、保护与发展森林植被,重视扶持林业建设,尤其近20年来林业有了长足发展,我省林木蓄积量从建国初期的8000万m3左右增加到1.65亿m3,森林覆盖率从当初12.51%%上升到30.3%%,正实现从单一追求木材生产的传统林业转变到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充分发挥森林多功能的现代林业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组织实施“五八”绿化规划,在基本消灭荒山后,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林业二次创业,进而针对林业薄弱环节,开展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及江淮分水岭“把树种上,把水留住”生态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更是抓住时机,作出建设生态安徽的科学决策,相继启动长江、淮河防护林工程及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尤其在2001年至2003年,三年三大步,全省人工造林超过1000万亩,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宣城市率先提出在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群众近期利益,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发展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兼用林。经过近10年不懈努力,新增活立木蓄积549万m3,森林覆盖率达56.4%%,增长6.9个百分点,2004年实现林业产值27.8亿元。   目前,我省林业建设与发展正在从单一依靠国家投资转变到多种经济成分投入的共同发展阶段,各地均大胆进行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林业非公有经济已从当初投资造林、建基地到现在办企业、深加工、跑市场、搞商贸、融入苏浙沪,出国门闯世界。   林业发展尚存障碍   同时,我们也理性地认识到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木竹加工企业无序竞争,对森林资源保护形成很大压力。由于竹木制品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大,各地纷纷上马加工企业,地方政府也鼓励引进内外资金投向木材加工业,甚至消耗竹木资源很多的大中型企业,也各自为政地由地方立项建设,全省缺少科学规划与布局,导致抢夺资源,无序竞争现象日益激烈。   二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过低,难以保障生态公益林持续发展。我省目前划定公益林3595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255万亩、省级公益林2278万亩、县级公益林52万亩。国家级按现行标准,中央财政每亩补偿5元,省级由省财政安排800万元,仅0.35元/亩,县级无法落实。   三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国家补助期满后,农民收入可能急剧下降。我省林业产业较弱,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小,农民自身退耕还林后抗风险能力差,一旦退耕还林补偿期满,势必造成退耕户收入大幅下降,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亦将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深化林业改革政策尚不配套,林区经济困难。面对山林分户经营的现实,在社会办林业过程中,林权纠纷日显突出,林地、林木经营权流转,林地、林木资产评估尚不规范;投资者合法权益存在潜在威胁;林业产业缺少扶持激励政策。投资者启动、周转资金抵押贷款难,林区林农、国营林场、苗圃职工生活多徘徊在贫困线上。   林业持续发展须加力   从我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出发,从山区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和林业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林区、林业、林农是“三农”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同等享有“国民待遇”。   我省21个山区县(市、区),占有30%%国土面积,10%%以上人口,且多为贫困县,山区多以林业为主,受诸多因素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相应滞后。山区林业担负国土保安、环境保护重任,为和谐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甚至作出牺牲,同时山区林业是山区经济重要支撑,是山区奔小康的支柱之一,是大农业的一部分,但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林业较少享有,常年艰苦劳作的山民,仍难有生活保障,政府应高度重视,必须将“三林”工作纳入加强扶持“三农”工作范畴,应同等享有国民待遇。山区田地少,林农购粮应予补贴,林农生产小额贷款应予落实,税费负担要予减免,林区经济要扶持,基础设施要投入,林业产业要融资,应同农业一样培育、扶持林业龙头企业,以带动山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和林农增收。   二是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与分类管理。   按国家森林分类标准,我省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应按规划进行分类经营与管理。现在退耕还林,营造生态林满8年,经济林满5年后,国家将不再补贴,退耕户经济效益下降。建议届时将生态公益林中部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林地纳入国家公益林建设范畴,保障生态效益持续发挥;可将地形较平缓但仍需生态保护地段划分为生态、经济兼用林,允许部分营利性经营,安排省级补贴;至于一般生态林连同经济林并入商品林直接进入市场,林业部门优先安排采伐限额,采伐后及时更新。   三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扶持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由于生态公益林不允许盈利性经营,必须在经济上妥善解决补偿资金。国际上此类森林均由国家投入、长期管理,我国也是近年才建立公益林补偿基金。我省今年是按0.35元/亩补偿,确实是杯水车薪,建议随经济发展逐步递增。   四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产业,开创林业开发与资源保护双赢局面。   林业开发应作为基础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与资源培育、保护相适应的合理规划布局,作为商品林培育可重点发展人造板与木浆造纸工业;在山区、库区可重点扶持生态效益延续型产业,利用良好的林区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旅游、水力发电、水产、禽畜养殖、森林食品、森林药品、花卉苗木等系列开发。对直接利用木质资源的加工利用项目,都应进行资源论证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立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按合法程序评估并负法律责任,建设大中型企业应经国家或省级林业部门会审批准立项,防止盲目上马,无序竞争;大力培育扶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融资、税收、原材料供应计划等方面予以优先与优惠,鼓励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并放宽经营自主权;实行人造板、家具市场准

文章打赏

请长按二维码,根据您的个人意愿进行打赏~

发表评论

发布

用户登录

放心买 健康住

产业规划

安徽:拓宽林业持续发展之路
0收藏0评论
2005-06-24 06:00:00  

阅读量:1505分享量:0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全面建设生态安徽和小康社会中尤显重要。特别是以林为主的山区,林业更应当先。4月下旬,在省参事室领导安排下,在省林业厅支持下,我们先后对皖南山区的宣城市、大别山区的安庆市及下属5个县(市、区),就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林业综合效益初现   我省林业属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之一,历届政府始终重视恢复、保护与发展森林植被,重视扶持林业建设,尤其近20年来林业有了长足发展,我省林木蓄积量从建国初期的8000万m3左右增加到1.65亿m3,森林覆盖率从当初12.51%%上升到30.3%%,正实现从单一追求木材生产的传统林业转变到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充分发挥森林多功能的现代林业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组织实施“五八”绿化规划,在基本消灭荒山后,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林业二次创业,进而针对林业薄弱环节,开展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及江淮分水岭“把树种上,把水留住”生态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更是抓住时机,作出建设生态安徽的科学决策,相继启动长江、淮河防护林工程及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尤其在2001年至2003年,三年三大步,全省人工造林超过1000万亩,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宣城市率先提出在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群众近期利益,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发展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兼用林。经过近10年不懈努力,新增活立木蓄积549万m3,森林覆盖率达56.4%%,增长6.9个百分点,2004年实现林业产值27.8亿元。   目前,我省林业建设与发展正在从单一依靠国家投资转变到多种经济成分投入的共同发展阶段,各地均大胆进行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林业非公有经济已从当初投资造林、建基地到现在办企业、深加工、跑市场、搞商贸、融入苏浙沪,出国门闯世界。   林业发展尚存障碍   同时,我们也理性地认识到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木竹加工企业无序竞争,对森林资源保护形成很大压力。由于竹木制品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大,各地纷纷上马加工企业,地方政府也鼓励引进内外资金投向木材加工业,甚至消耗竹木资源很多的大中型企业,也各自为政地由地方立项建设,全省缺少科学规划与布局,导致抢夺资源,无序竞争现象日益激烈。   二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过低,难以保障生态公益林持续发展。我省目前划定公益林3595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255万亩、省级公益林2278万亩、县级公益林52万亩。国家级按现行标准,中央财政每亩补偿5元,省级由省财政安排800万元,仅0.35元/亩,县级无法落实。   三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国家补助期满后,农民收入可能急剧下降。我省林业产业较弱,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小,农民自身退耕还林后抗风险能力差,一旦退耕还林补偿期满,势必造成退耕户收入大幅下降,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亦将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深化林业改革政策尚不配套,林区经济困难。面对山林分户经营的现实,在社会办林业过程中,林权纠纷日显突出,林地、林木经营权流转,林地、林木资产评估尚不规范;投资者合法权益存在潜在威胁;林业产业缺少扶持激励政策。投资者启动、周转资金抵押贷款难,林区林农、国营林场、苗圃职工生活多徘徊在贫困线上。   林业持续发展须加力   从我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出发,从山区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和林业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林区、林业、林农是“三农”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同等享有“国民待遇”。   我省21个山区县(市、区),占有30%%国土面积,10%%以上人口,且多为贫困县,山区多以林业为主,受诸多因素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相应滞后。山区林业担负国土保安、环境保护重任,为和谐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甚至作出牺牲,同时山区林业是山区经济重要支撑,是山区奔小康的支柱之一,是大农业的一部分,但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林业较少享有,常年艰苦劳作的山民,仍难有生活保障,政府应高度重视,必须将“三林”工作纳入加强扶持“三农”工作范畴,应同等享有国民待遇。山区田地少,林农购粮应予补贴,林农生产小额贷款应予落实,税费负担要予减免,林区经济要扶持,基础设施要投入,林业产业要融资,应同农业一样培育、扶持林业龙头企业,以带动山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和林农增收。   二是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与分类管理。   按国家森林分类标准,我省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应按规划进行分类经营与管理。现在退耕还林,营造生态林满8年,经济林满5年后,国家将不再补贴,退耕户经济效益下降。建议届时将生态公益林中部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林地纳入国家公益林建设范畴,保障生态效益持续发挥;可将地形较平缓但仍需生态保护地段划分为生态、经济兼用林,允许部分营利性经营,安排省级补贴;至于一般生态林连同经济林并入商品林直接进入市场,林业部门优先安排采伐限额,采伐后及时更新。   三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扶持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由于生态公益林不允许盈利性经营,必须在经济上妥善解决补偿资金。国际上此类森林均由国家投入、长期管理,我国也是近年才建立公益林补偿基金。我省今年是按0.35元/亩补偿,确实是杯水车薪,建议随经济发展逐步递增。   四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产业,开创林业开发与资源保护双赢局面。   林业开发应作为基础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与资源培育、保护相适应的合理规划布局,作为商品林培育可重点发展人造板与木浆造纸工业;在山区、库区可重点扶持生态效益延续型产业,利用良好的林区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旅游、水力发电、水产、禽畜养殖、森林食品、森林药品、花卉苗木等系列开发。对直接利用木质资源的加工利用项目,都应进行资源论证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立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按合法程序评估并负法律责任,建设大中型企业应经国家或省级林业部门会审批准立项,防止盲目上马,无序竞争;大力培育扶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融资、税收、原材料供应计划等方面予以优先与优惠,鼓励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并放宽经营自主权;实行人造板、家具市场准
责任编辑:宋健
我爱看图 推荐视频

绿家居-公开课|齐家网COO 毛新勇:口碑为王的时代到来 没有口碑不要扯互联网家装

绿家居-公开课|实创装饰董事长 孙威:把家装做到完美的关键

绿家居-公开课|我爱我家董事长 马自强:互联网家装消费升级 打造品质整装生活

绿家居-公开课| 乐豪斯董事长 周新:效率和交付 整装时代的核心

绿家居-公开课|尚层装饰董事长 林云松:专注别墅家装 只服务一个客户群体 

绿家居-公开课|东箭完整家居CEO 谢雨:协同组合打通供应链和需求链

绿家居-公开课|业之峰董事长 张钧:让天下没有装不起的房子

绿家居-公开课|土巴兔联合创始人 谢树英:依托平台实现技术赋能 打造十万“新装企” 

绿家居-公开课|PINGO国际总裁 杨耀祖:不可复制的生意不做

绿家居-公开课|奥普执行总裁 吴兴杰:设计即品牌 奥普为爱设计

0条评论

用户登录

账号

密码